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1-08-31

  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

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的阅读答案

  邹士方

  20世纪80年代,听闻大多数外国友人到中国来有三个愿望,一是登长城,二是游故宫,三是见见钱钟书。但是见钱钟书先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钱先生晚年闭门谢客,养病读书,辞掉许多社会职务,不出席任何会议,不仅外国人见他很难,就是天天在北京的中国人也很难见到他。而我却有数次机会拜访并与先生深谈,实为荣幸。

  1987年4月27日,我第一次拜访钱钟书先生是贸然而去的,事先没有联系。因为听说他恃才傲世,杜门谢客,不接受任何采访,如果事先打招呼,十之八九要被拒之门外。

  那是一个暮春的下午,当我忐忑不安地按响南沙沟钱先生寓所的门铃时,一个高亮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来了!”门随之被打开,一个在心目中已很熟悉却又陌生的钱先生出现在眼前: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身驼色中式裤褂;眼镜片后机敏的双眸闪着探寻的目光,浅浅的笑意浮在唇边,一副乐观、大度、潇洒、睿智的样子。

  当我说明来意,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今天不行,我这儿有外宾,明天下午吧。不要采访,咱们随便聊聊可以。”他的声音高昂,显得底气很足。没想到仰慕已久的先生这么痛快地与我约定时间,虽说不让采访,但总算有个长谈的机会。

  第二天下午我如约而至。钱先生微笑着从内室走出,山南海北地同我聊起来。听说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询问起北大的老教授冯友兰、吴组缃、季羡林等人的情况,我一一作答。开始我还有点拘束,后来见他不拘形迹,谈笑风生,我也逐渐变得自然了。

  钱先生谈锋甚健,出语机智幽默,对晚生后辈循循善诱,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还在一起合了影。回来后我将与先生的合影放大两张,一张贴在白纸上。

  这年10月,我的美学著作《朱光潜宗白华论》在香港出版,1988年初我给钱先生邮去一册并附信请求指教。书寄出后,我想先生那么忙,大概不会给我什么回音。没想到3月却收到他的亲笔回信,用钢笔书写:

  士方同志:

  来函奉悉。我去年八月即患病,迄今尚未痊愈,春节前才出院回家,遵医嘱谢客谢事。尊著早收到,未能及时答谢,抱歉!数月来函件书刊寄来者,债台高筑,尚无精力一一处理。乞谅我老病幸甚!我对朱、宗二先生著作,涉猎甚少,实恐无发言权也!草此

  即致

  敬礼!

  钱钟书

  3月6日

  钱先生抱病复信,以礼相待,实事求是和谦逊的态度令我感动!

  1988年11月23日,我与钱先生又有过一次长谈,那也是一个下午,在钱先生寓中。

  那天我叩门后,出来的是杨绛先生,她对我的突然造访似有挡驾之意:“钱先生病了,正吃中药呢。”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不想钱先生循声出来,一看是我,就善解人意地打破尴尬:“不是那么回事,请进!”

  宾主落座后,钱先生解释说:“我很长时间开会都不去,不见客,你今天来是‘瓮中捉鳖’。”他大笑。我也笑,在笑声中我刚才那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说到兴奋处,先生开怀大笑,眼睛眯成一条线,一条腿架到另一条腿上,一只手不停地做着各种手势,优哉游哉!潇洒极了!却并不让人感到放纵无度。

  他谈了对另外一些名人的印象和看法,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十分直率。他谈到历史学家黎澍先生,对黎先生十分推崇,他说,这几年老朋友、老同志故去的很多,他一般的追悼会都不参加,唯独参加了黎澍先生的追悼会。这一切使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敢说敢怒敢恨敢爱的钱先生。

  先生生以前不让我写他,现在我忍不住还是写了他!好在我谈及先生的成就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我想,先生地下有知,当不会怪罪于我吧!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

  【相关链接】

  ①钱钟书一生立身行事,可圈可点甚多,他的所谓桀骜,所谓狂妄,所谓不够谦虚,我倒真是没看出来,我只觉得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用在“疾虚妄”上。有批判,当然就要得罪人,当然就会“不低调”。真诚的批判,与他的“人格”何干,要知道一个抱定“志向不大,想用六十年的.时间做做学问”的人,我想他的人格也坏不到哪里去。

  (黄慕春)

  ②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钱钟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钱先生一再叮嘱“我”,不要宣传他,不要写他,谈话内容不可向外传播。这是因为钱先生不喜欢被打搅。

  B.本文在描述“我”与钱先生的交往中,多处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将钱先生的大家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C.文中的“我”曾听闻钱钟书先生恃才傲世,杜门谢客,不接受任何采访。而第一次拜访,粉碎了这样的谣言。

  D.在拜访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局面:第一次拜访是“外宾矛盾”,第二次拜访是“生病矛盾”,然而两次拜访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如愿的。

  E.文章以“交往”命名,具体内容为两次拜访和一次书信活动。多个细节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学识、有情怀、有姿态的学者形象。

  (2)文中的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开篇表述外国友人到中国来的三个愿望,有什么作用?(6分)

  (4)近代有学者评价钱钟书先生为人“淡泊低调”,也有人批评说钱钟书的做法是“博人眼球”“不低调”。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EC【解析】(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D项,“非常如愿”有误,因为第一次拜访虽然见到了钱先生,但没能采访,略有遗憾;A项,钱先生的叮嘱体现的是为人行事低调,而不能单单理解为不喜欢被打搅,因为在后文中,钱先生对“我”还是热心接待的;B项,文中的“心理描写”,多是写“我”个人的猜测或者感受,并不能很好体现钱钟书先生的大家风范。)

  (2)【答案】①为人低调,谦虚谨慎。一再叮嘱不要宣传,谈话内容不要向外传播。

  ②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我”的登门拜访表现出了很好的接纳态度。

  ③幽默风趣,胸怀宽阔。(“谈锋甚健,机智幽默”亦可)“瓮中捉鳖”展现了钱先生的胸怀气度;对人生的讨论,展现了他博大的胸襟。

  ④以礼相待,实事求是。带着病体,认真写信回复“我”。

  ⑤为人直率,爱憎分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案】(1)结构方面:为下文彰显钱先生的风范作铺垫。

  (2)内容方面:以外国友人的愿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表现出钱先生的地位之高、名气之大,也表现出“我”对钱先生的仰慕之情;

  (3)读者感受方面: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每点2分)

  (4)【答案】钱钟书先生淡泊低调不做作。

  ①他淡泊沉静,不为名利挂怀。钱先生闭门谢客,拒绝社会职务,不出席任何会议是他的生活原则。

  ②耐得寂寞,潜心治学。不要宣传,拒绝“朝市之显学”。

  ③真性情不做作。要批判,就会得罪人,这种“狂傲”恰恰是真性情的表现。

  ④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应当有此胸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才是生命的本真姿态。(每点2分)

【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我与章仲锷先生的交往》阅读答案

2.我与章仲锷先生的交往阅读答案

3.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

4.《“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

5.钱钟书《窗》阅读答案

6.交往快乐阅读答案参考

7.《活着的祖先》阅读答案

8.活着的祖先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