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是一种信仰,为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勇气》篇幅短小,情节动人。下面是小学课文勇气原文,欢迎参考阅读!
课文原文: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不久,他的拘束消失,给我讲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而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没有什么机会。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寡妇,孩子们变成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他得以重返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而且抓住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通过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结构层次,想想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1.教师范读
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复述故事部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解说:范读,起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努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挑读
要求:用标注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标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解说:圈点、勾画、批注法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会发现,有些特殊问题的答案往往要阅读若干段落后才能获得,此时,就需要有选择地读,即挑读。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对勇气的理解,只有进行挑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勇气的含义。)
3.细读全文
要求:以每分钟300字的速度详细默读全文。
(解说:在前面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仔细阅读,仔细琢磨,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4.速读课文
要求:以每分钟500字速度默读全文。思考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解说:在前面阅读三次的情况下,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小说以我在那个军人午餐会上结识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美国伞兵开头,引出故事。结尾借一位空军将领之口说出我对故事中两位卓越人物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评价与赞叹。小说的发展与结局是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以勇气为组材线索,向我们展示一位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另一个是法国妇女为捍卫和平这一崇高信仰所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小说以两个人物的两种语气,谱写那个时代人民要求和平的最强音,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无比残酷,全文结构严谨,故事曲折生动,写法独具匠心。
(解说:通过概括段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战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1.文章的标题叫做勇气,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请解释两种勇气的含义。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3.文中那位将领对那位法国妇女的评价是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作者看重哪一种勇气,你又看重哪一种勇气?
(解说: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在学生谈英雄故事和教师介绍二战背景的基础上,这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对于问题的回答,不严格要求,只要大意对即可,特别是后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创新,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肯定。)
参考答案
1.勇气:①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②法国妇女两次收留美国伞兵,她因为捍卫和平的崇高信仰而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
2.法国妇女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可她心中的信仰是崇高的,她向往和平,她知道是谁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也知道要想过上幸福生活就应向那位美国伞兵那样勇于拼命到底,所以她依然同前一次一样收留他。关于两个当然词的含义需从不同角度理解:从主观即法国妇女本身来讲,她前后的当然是一致的,因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周围发生任何情况,她的信仰始终如一。从客观情况来看,后一个当然含义深刻,因为是这位美国伞兵的出现,使她永远地失去丈夫,孩子们成孤儿,此时,客观条件发生本质性变化,美国伞兵押注再一次求救于她,她在悲痛欲绝之时说当然啦,更表现出她那非凡的勇气。
3.那位空军将领评价法国妇女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一是说胜利就在她面前,她很快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仿佛她就是创造和平的天使,因此说她是有福气的女人。再者说,谁遇上这样的女人都会给他带来福气,就像那位美国伞兵不是得福吗?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里的你含义更为深远而广阔,这个你由法国女人崇高精神境界延伸到你、我以及世界上所有向往和平并为之而奋斗的人类正义者。
4.作者更看重法国农家妇女的勇气,因为法国妇女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不惜牺牲个人一切,做出正确选择捍卫和平,所以她的勇气更难能可贵。
【小学课文勇气原文】相关文章:
3.花的勇气课文原文
5.小学课文手指原文
6.小学春风课文原文
7.小学课文假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