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的父辈》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1-08-31

  梯的父辈

《梯的父辈》阅读及答案

  王朝闻

  ①24日天明之后,我们从澜田坝坐吉普车出发。本来约好了到福宝镇吃早饭,因我常常要停车观赏风景和拍照,九点多钟才赶到福宝镇。既然应当客随主便,岂可贪恋山水而不赶回城里参加座谈会。

  ②此行感受最深的印象之一,是越与实际接触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对于某些好像自己有一肚子墨水,随便一吐就能著书立说者来说,我的这种感受不免显得太拘谨了吧。

  ③当我们经过称为木厂而看不见木厂的地段,觉得不给那重重叠叠的瀑布拍照可能后悔。下车要给它拍照时,觉得靠在石壁缝里的两根又长又直又亮堂的竹竿,是在和瀑布抢镜头的障碍。如果不避开这条垂直线,以瀑布为对象的画面的完整性一定要被破坏。当它引起简平①的注意,旅伴告诉她是梯子,是攀登陡壁的交通工具时,我就不再因为它碍眼而讨压它了。

  ④这当然不是说,拍照可以让这个不甘当配角的配角进入画面,而是说,如果当作以民俗性特征为照相目的,它不只不应当受到破坏画面的形式美的指责,而且很有资格成为堂堂正正的主角。

  ⑤被称为梯的这两根并列和紧挨着的楠竹,完全没有一般被称为梯子所有的横档。只在两根竹子之上,分别左右和高低,在约有尺把距离之间,挖出既可用手指去抓又可用脚掌去踩的小洞。这虽是因地制宜的一种交通工具,如果也像浙江雁荡山那两峰之间的绳桥,让能者用双手当脚越过它,成为供人观赏的绝技表演,可能给人造成惊险的精神刺激。如果福宝镇将来成了旅游区,陡壁登梯的表演也将是一种吸引游人的好节目。至少,这种表演要比十三陵化装成太监的“监票员”、化装戚宫女的讲解员不显得矫揉造作,更自然也更耐看得多。苏东坡论文章之美,那“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当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说法,对这样的登梯表演也有适应性吧。

  ⑥如今这个没有人攀登的竹梯,仿佛有点寂寞之感。从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角度看来,它当然是很原始、很落后的。不过,正如现代化的打火机,在风里使用远不及古老的火镰那么得心应手那样,简陋的东西未必一定比豪华的东西缺少优越性。正如被动与主动、劣势与优势、困难与顺利之间,不只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双方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那样,先进与落后的交通工具各自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挥它们那不可被互相代替的优越性。譬如说,如果我离休而能到合江山区居住,有急病要上医院去抢救,在那一尺多宽的石板路上不能开救护车时,多么先进的汽车,也代替不了滑竿、背带或手杖。

  ⑦谈竹梯特点而扯得这么远。这是为什?如果用《增广)的“贤文”来说明我的心境,也许可以说是“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选自《王朝闻集·会见自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注】①简平:王朝闻的妻子,原名解驭珍。

  11.文中重点介绍的竹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答:

  ①竹梯由两根又长又直又亮堂的竹竿组成,(2分)

  ②是一种因地制宜、攀登陡壁的原始交通工具。(2分)

  ③这种竹梯没有横档,只在左右两根竹子上挖出小洞,供攀援之用。(2分)

  12.解释下列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如果不避开这条垂直线,以瀑布为对象的画面的完整性一定要被破坏。(2分)

  答:

  ①取重重叠叠的瀑布入景拍照,会得到一幅完整的自然山水美景;(1分)

  ②靠在石壁缝里两根垂直的竹竿会对照相画面的完整性造成干扰。(1分)

  (2)如今这个没有人攀登的竹梯,仿佛有点寂寞之感。(2分)

  答:

  现代技术已经很先进了,就攀登陡壁来说,原始的竹梯显然已经落伍,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2分)

  13.作者在第⑥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想?请简要分析。(6分)

  答:

  ①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2分)

  ②拿这种竹梯与现代化交通工具作对比,拿古老的火镰在风里使用远比现代化打火机更顺手作类比,(2分)

  ③说明原始、简陋的交通工具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分)

  14.作者自言“谈竹梯特点而扯得这么远”,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8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示例一:肯定、赞美民俗之美。(2分)

  作者笔下的竹梯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特征,“很有资格成为”摄影画面中“堂堂正正的主角”。(2分)

  参考示例二:喜爱、推崇自然之美。(2分)

  作者认为让能者用这种楠竹梯表演攀登陡壁的绝技,朴实自然,不会给有人以矫揉造作之感。(2分)

  参考示例三:表达社会发展的辩证思考。(2分)

  作者认为所谓的落后的东西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挥优越性,不能对社会发展作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2分)

  参考示例四:表达对先民与传统的尊重。(2分)

  作者触景生情,率性自然地记录旅途的见闻感受;作者眼中的竹梯是“梯的父辈”,代表了先民的智慧,也是古老传统的一部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