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构思的一般规律。(重点)
2、 认识宋词对唐诗的发展。(难点)
3、 与《沁园春·雪》相比,看作者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教学方法】
讨论为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是本词的标题。
二、范读
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感受其情感与韵味。
三、讨论
1、词上阕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橘子洲。
2、词人对这个陈述对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3、通过哪些局部描绘来表现?
大背景:独立寒秋。
小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主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总体感受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上阕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整体印象;细节描绘;总体感受。
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下阕以抽象思维为是,那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
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话题;阐述;结论。
7、下阕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形式上讲是一个转折,从记叙转为议论,议论的话题是峥嵘岁月。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的?
承百侣而来,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年青的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
转而称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热情以及胆识与魄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9、这个话题的结论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扭转乾坤,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美好愿望。
10、以上,就上阕或下阕的内容分析,我们基本上是遵循唐诗的构思格律来分析的。那么,全词的整体构思是否与这一规律相合?
从全词看。如果说,上阕独立寒秋百舸争流是起,接下来的鹰击长空谁主沉浮?是承,那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就是转,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则是合。
11、你认为宋词对于唐诗的发展表现在哪个方面?
宋词继承了唐诗谨严的构思格律,但走出了唐诗句法上太过整齐划一的死板。使诗歌的发展,走向整齐美与错综美的融合,从而适于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四、总结全文
1、和《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以描述为主,陈述的对象是橘子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寒秋,渲染了一种红艳艳的感动、横扫一切的气势和百折不挠的执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激扬着一种兴奋激动、坚毅自信的情怀,以及必胜的信念和无尽的活力。
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正要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因此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抒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情怀。
从思路上讲,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从境界上讲,立看的振奋与怅问的求索,互为映衬、相反相成。独立寒秋的坚毅深沉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郑重庄严又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2、下阕以议论为主,话题是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陈述的对象应该是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可这四个短语告诉读者的只有一个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概念,且角度、层次不明,有堆砌之嫌。不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样,不只形式整齐对仗工稳,且内容涵概全面典型,肯定否定客观公正,准确评价了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历史事实,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平添了一重错落美。
真正陈述峥嵘岁月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而且此时的作者也缺乏应有的豪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并未大胆抒发胸怀天下的抱负。单一个曾记否就远不能和具往矣的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相比,有种束手束脚(有话不好说,有情不能抒)的感觉。
当然,此时的毛泽东,还和普通百姓没有质的区别,作为一个政治风云人物的气魄还在酝酿之中。而十年后的《沁园春·雪》就不只是文学创作上的成熟,历经千难万险的磨砺,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的自我塑造,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然就不同凡响。无论是具往矣的豪气,还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智者、仁者的风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课外思考题(任选一题,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联系与区别。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