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其音乐描写堪称一绝。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连小孩和胡人都能吟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音韵和谐;也足以说明白居易的艺术成就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
《琵琶行》其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除了主题深刻、艺术性高之外,最主要的是不同凡响的音乐描写。白居易通过对音乐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音乐天地。
《琵琶行》一开始就为琵琶女的出场蓄足了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两句点出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渲染了萧瑟落寞的环境。“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在急需音乐来助酒兴的时候, “忽闻水上琵琶声”,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一个“忽”字透露了诗人意外得闻、喜出望外,突出了音乐的不同寻常,难怪“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并“移船相近邀相见”了。这里通过突出听者对音乐的心驰神往,渲染了琵琶音乐的“磁性”吸引力。
有人说,音乐家的手能传达出各种微妙的情绪,文学家的笔能描绘出各种复杂的感情,《琵琶行》就是这样的典范,我们从诗人所描写的琵琶曲调的变化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琵琶女生活变化的轨迹,也可从聆听中捕捉到琵琶女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整个描写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弹奏前的试弦调音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没弹出曲调,就已经充满了感情,写出了诗人谛听出音乐中的情调,体味出音乐中流露的“幽愁暗恨”: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凄凉。因而琵琶旋律低沉抑郁,让人不由自主地为琵琶女一洒同情之泪。
二、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快惬意的曲调:“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女运用了“拢”“捻”“抹”“挑”四种指法动作弹奏出轻快自如的曲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粗弦发出沉重而舒长的声响,有如急风骤雨;细弦发出低微绵密的声音,有如儿女私欲。运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分别摹写了声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弹奏出了琵琶女曾经春风得意的人生乐章。年轻时候的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可谓色艺超群,名声大噪,因而吸引了无数崇拜者——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时她的生活是富足的,同时也是奢侈的。“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值钱的首饰打拍子击碎了不知心疼,高档的衣裙被酒菜弄脏了也不知爱惜。她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沉浸在美好的韶光之中。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畅。
三、花无百日红,人无长少年
琵琶女年老色衰、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今非昔比,琵琶女怎能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痛苦难过的曲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间关,鸟声;“幽咽”形容低微的流水声。意思是音乐像花底的莺声,哀婉低沉,又像是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鸣。既描写了“滑音”,也描写了“涩音”。这儿是写由“滑音”向“涩音”的过渡,过渡到描写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所以,“涩音”也就成了主旋律。诗人说音乐像泉水一样冻结了,琵琶弦似乎也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了。弦线竟然凝结,可见音乐的冷涩达到了无以言状的境界。基调低沉,似乎是心里难过、欲哭无泪。“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善于从琵琶声中体会、捕捉琵琶女的情感,理解她的心情,成为她的知音,能从“无声”中听出“有声”来。
四、是悲愤抗争的曲调:“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鸣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寡义的商人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水浆迸射”“刀枪齐鸣”般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强烈抗争!
音乐中有琵琶女名扬京都、红极一时的欢快得意,也有有年老色衰、孤独寂寞的悲凉伤感,还有对重利寡情、重色轻才的哀号不满。演奏者曲终传情,欣赏者闻曲动情。
清人方世举曾推崇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三首诗是摹写声音的“至文”,并评价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诗采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描写出音乐的美妙和神奇,因此“移人”。使人沉迷于音乐,使人陶冶性情,使人潜移默化,使人移情悦性。
琵琶音乐悲凉、伤感,足以“移人”,以至于“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音乐描写更是绘声绘色绘形,足以“移人”,以至于“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赏析解读】相关文章:
1.解读琵琶行
2.解读《琵琶行》
5.琵琶行全文赏析
7.《琵琶行》赏析
8.琵琶行赏析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