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意境之美

时间:2021-08-31

  导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的主题似乎无多新论。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琵琶行》的艺术却因着眼点不同而众说纷纭。

  意境是诗歌独擅的艺术范畴,白居易曾提出有名的诗歌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就指明诗必须以抒情为主要特点。

  《琵琶行》虽为叙事诗,但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其间描写景物的诗句虽不多,但常常倾注着作者的深刻感受。诗中有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因意象不同,所以内涵各异。

  下面就《琵琶行》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为着眼点,来谈谈其意境。一、秋月茫茫寓凄冷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琵琶行》第一个艺术境界是全诗的前七句所构成的。“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赋予这一意境的精妙概括。这七句是全诗的序诗,以交代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为目的。所取的景物为“秋江枫月夜”,不同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尽管二者都写得很美,写的情都是离人思妇,游子羁客,但由于《春江花月夜》中所取景物为春水,春花,那千金春宵,“滟滟随波千万里”①,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空虚中蕴期望,清冷中藏温热的意境。而《琵琶行》,比柳咏所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②的晚秋又多一层凄冷。所选描绘枫叶、荻花的角度不同于“霜叶红于二月花”③,着眼于色的角度。舍去其色,只写其声、只写枫叶、荻花迎风瑟瑟之声。这是因为秋天令人感到心惊的是秋声,不是秋色。秋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而秋声之所以“瑟瑟”,是因为这不仅写的是枫叶、荻花风中摇颤之声,也是送行者在秋风中“悚然听之”时心灵的颤抖。诗人摄取了富有秋景特征的景物,来烘托与朋友离别的凄凉氛围。再以“醉不成欢”“茫茫江月”渲染饯别的寂寞和诗人心境的悲哀。

  “无管弦”为下文做伏笔,有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就有了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富有戏剧性地刻画了琵琶女自惭身世的隐衷。这一段中“醉不成欢”不是醉了不成欢乐,而是“不成欢醉”,因无弦歌侑酒不成痛饮的意思。因为酩酊,今宵易逝;举杯难饮,不成欢醉,所以后面的“别时茫茫江浸月”中,刻画“秋江月”的“茫茫”二字,既蕴含有秋夜令人心颤的无穷凄凉,又含有无法排遣的怅惘。白居易这第一副“秋江花月夜”中表现出的是空虚中蕴失望,惆怅中含感伤,清冷中藏凄凉的意境。二、江心月白诉愁思诗第二段从第八句开始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止。这一段意境白居易概括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中,着力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妙技佳音以及深沉的“幽情暗恨”。这一段中描写琵琶佳音的妙句,历来深受读者赞赏,所设比喻浅近、通俗、清新。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八个比喻抽象具体,鲜明如见,又层次分明地写出了音乐节奏美妙的起伏变化。但这一段的好处不仅在于有如此连绵不绝、令人应接不暇的妙喻,不仅在于这些妙喻从声音角度又从常见事物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