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木兰诗》导学案

时间:2021-08-31

  木兰诗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七年级上《木兰诗》导学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010zaixian.com/wenxue)。

七年级上《木兰诗》导学案

  【课标要求】

  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2、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难点)

  4、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宋代 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 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 》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 )头 胡骑( )

  朔( )气 金柝( ) 铠( )甲 策勋( ) 云鬓( )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自己已知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的内容。这就是“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试着读懂课文内容。

  ②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故事情节。可结合文中的插图内容来概括。本文主要写木兰的事迹,因此在概括情节时,当然要紧扣“木兰做什么”来概括,这样目标就明确了。

  ③读完全诗,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的。当然人物是离不开事的,所以从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来分析概括人物的特点。学生可能不能全面地概括人物的形象,会很笼统。不过这是学生自学的结果,课堂可以再来分析和讨论。

  【合作探究】

  1、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一题是针对具体段落进行精读、细读。学生思考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能回答一点就可以了,主要是小组内交流。有从修辞角度的,有从文学样式特点的,也有内容上等等。所以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2、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详写什么?

  这一题是考查文章的选材知识。多件事写人的文章,要详略恰当。引导学生从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来分析判断材料的详略安排。这里有个误区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就是不能以字数的多少来判断详略。

  3、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这一题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文本看背景,读懂文本意图,当然要理解题目要求。这道问题是比较难的,教师要点拔。在点拔之下,学生会理解的。

  4、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这一题是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学习情况。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所以每一个文字都是为写这个人物服务的。这也是问题的核心。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鞍鞯( ) 胡骑( ) 金柝( )策勋( ) 赏赐( ) 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 cí( ) 阿zǐ( )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 ) 柝( ) 析( ) 折( )

  戎( ) 戍( ) 戊( ) 戌( )

  1和2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

  3.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 、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背诵默写,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是这一课的重点。这一题就是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和理解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诗,要不要一字一句的翻译让人纠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七年级上《木兰诗》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1、郭茂倩 南北 孔雀东南飞 2、略

  3、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花木兰等

  二、自主学习1、②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 ③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爱国、渴望和平(巾帼英雄)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

  1、(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2、略写。详写心情。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4、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当堂检测”1、2、略

  3.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 代父从军,不慕名利 ②东……西……南……北…… 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 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补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更多《木兰诗》文章推荐阅读: 

1.《木兰诗》全文改写

2.《木兰诗》翻译及注释

3.《木兰诗》故事情节

4.分析《木兰诗》的语言特点

5.《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6.《木兰诗》的木兰形象赏析

7.《木兰诗》教学反思

8.《木兰诗》拓展阅读

9.略论《木兰辞》留下的想象空间

10.《木兰诗》中的铺排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