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陆游古诗鉴赏
《游山西村》是一首经典的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那么小编今天带大家体验一下乡村的生活的滋味。本文的内容是游山西村陆游古诗鉴赏,请看看: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全诗四联,围绕“游”字层层展开。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即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之意。孟诗平铺直叙,只说老朋友备有酒菜请他去。而陆诗则不仅写了农民朋友的相约,还刻画了主人款留的盛情。农家迎宾,备有腊酒,酒昧虽不及清酒醇美,但待客的情谊却是极其真诚的。菜肴是鸡和豚,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都是自家生产,加上年成好,可以让客人尽情享用。前一句的“莫笑”,后一句的“足”字,都很有表现力:既像模拟主人的口吻,又像是诗人在赞叹,曲曲传出了山西村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经这么一渲染,山西村真让人神驰心往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联写山行情景。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也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箫鼓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一句显然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脱胎而来的,意思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古老样式,诗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从写法看,由于第一联已渲染了它生活的丰足,第二联“柳暗花明”已描绘了环境之幽,所以,这一联着重表现诗人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春社之“近”,古风之“存”,都是诗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后的判断。至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的活动,应在情理之中。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诗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诗人才有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主线突出,层次分明。不着一个“游”字,却处处切“游”,略无雕凿痕迹。心理刻画相当成功,也很细腻,读来亲切感人。
推荐阅读: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选自《剑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游山西村陆游古诗鉴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