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陋室铭》赏析
刘禹锡,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家。其诗文是我国思想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财富。
刘禹锡的诗文流传下来的有八百篇左右,《陋室铭》便是其中之一。
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一段的意思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便有名气;水不在乎深,有了神龙就有灵验;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是我的道德是芳香的。这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所以住的陋室也不显得简陋。这个主旨,文章开篇并没有点明,而是分成三层,徐徐写来,逐步点题。作者先用一组形式匀齐的排句作为两层铺垫,再引出揭示主旨的第三层。文章用山和水比附室,用不高和不深比附陋,用仙和龙比附主人,用名和灵比附德馨。这样写,文章有波澜,有曲折。这种十分新颖的“旁起”的写法,别开生面,具有独创性和引人入胜之妙。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段的意思是:苔痕爬上台阶,满阶碧绿;草色映入眼帘,满目生机。谈谈笑笑,都是博学多才的士子;来来往往,没有文化浅薄的布衣。在这斗室中可以弹弹素琴,看看佛经;没有丝竹的繁响扰乱我的清听,没有官府的文书劳累我的身体。这一段,承接上段的文意,正面描写与陋室有关的情况,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并落实“惟吾德馨”四个字,是全文的中心。
本段也分三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第一层,除了表明作者一切听其自然,怡然自得的心境之外,还说明作者不愿广为交游,前来造访的人不多。这个对偶句中的“上”和“入”两个字,用得非常传神。有了这两个字,便把静景写得既有精神,又有韵味。从中流露出作者对陋室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第二层,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第三层。前者用散行句式,是从正面说的;后者用的是骈俪句式,是从反面说的。骈散句之中,又有呼应,有对照:“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相对照;“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相对照。一正一反,相映成趣,行文的缜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层还写出了陋室主人的清心寡欲,随遇而安。
第三段,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的茅庐和著名辞赋家扬雄的草玄堂和自己的陋室作比,意思是说,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也都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那么自己的陋室难道不是如此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又多了一层波澜。
第四段只有一句话: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朝代多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把孔子的言论视为金科玉律。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是为了“援古以自重”,用来突出“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主旨。作者有意不引“君子居之”四个字,只引“何陋之有”,而把“君子居之”这层意思暗含其中。这样写,不露痕迹,很有余味。
《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佳作,它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强调洁身自好,不羡慕富贵荣华,不追求物质享受,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应当肯定。但是,其所表现的自命清高,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的情调却是消极的。
《陋室铭》尽管只是仅有八十一个字的短文,它的立意、布局、语言都很有特点。从立意来看,虽然是为陋室作铭,但没有直接描述陋室如何简陋,而是采取因人及物的手法,从其它几个方面加以映衬,因而感到新颖脱俗,不落窠臼。从布局来看,本文是用议论的的笔墨开篇。以双重比喻起兴,作为蓄势而后揭示主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的手法,再列举史实和引用古语的的写法,逐步加深主旨,句句坐实主旨,使得全篇首尾呼应,统体浑成。从语言上看,有排句,有对偶,有散行;以四言句为主,中间杂有五言句和六言句;除用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的是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音调铿锵谐美,节奏鲜明顿挫。
《陋室铭》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精粹,情味隽永,不愧出自大家之手的佳作。
【名篇《陋室铭》赏析】相关文章:
1.诗经名篇赏析
6.古代诗词名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