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时间:2021-08-31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唯有江水东流。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3.晋代:指东晋。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三山:山名。其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三山。

  5.白鹭洲: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怀古诗,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绝唱。关于此诗创作时间,尚有争议。一说作于李白被排挤出京南游金陵时,一说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一说李白游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写下此篇欲与之争胜。凤凰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里西北侧凤台山上。相传,南朝时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凤凰,集于此地,它们相和而鸣,招来群鸟翔集于此,呈现出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人们将此地改名凤凰里,并在山上筑台,名凤凰台。诗的首句即写这个传说,作者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但不显啰嗦,反而使得音韵和谐,极其优美。次句“凤去台空江自流”,抒发登临之感:如今,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眼前的江水依然东流。“凤去台空”的沧桑巨变与“江自流”的万古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之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

  颔联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颈联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尾联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心,对政治的担忧。“浮云”在古诗词中一般喻指蒙蔽君主的奸邪之人,故“浮云蔽日”暗示君主亲小人远贤臣,这也是诗人报国无门的原因所在。末句“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表明诗人登凤凰台并非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为了眺望长安,如今“长安不见”,如何不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相关文章:

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5.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6.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7.《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8.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