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事三则

时间:2021-08-31

  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主要功勋人物,生性自由,随意盎然,能够活出自己,做自己。

李白故事三则

  李白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盛唐”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

  李白为何对杜甫赞美之词寥寥无几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共十五首,其中多数作品充满了对李白其人的真挚思念和对李白诗歌艺术的热烈赞美。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四首,思念与赞美的没有杜甫对李白那么多,赞美之词更是付诸阙如。许多人因此认为,杜甫是李白的狂热崇拜者,而李白则不甚看重小自己十一岁的杜甫,对杜甫的诗歌艺术并不欣赏。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李白不多的跟杜甫有关的几首诗中,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对杜甫不同寻常的友爱之情。请看:“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相失各万里,茫然室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其次,从李杜交游史实可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欣赏。天寳三载(七四四)夏,李白、杜甫在洛阳相识之后,当年秋天即跟高适等同游梁宋,登吹台、琴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杜甫《遣怀》),意气相投。次年秋,杜甫到兖州,正好李白亦回到东鲁,两人同游,“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手足。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大约就作于这一次同游结束,临别之际。有学者认为,李杜后来在长安还有一次会面,地点是一个叫饭颗山的地方,即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所记述的那次会面地点。倘若杜甫不是李白欣赏的诗人,很难想象李白会跟他这般飮酒、游玩,几度盘桓,分别之后还写那么情意深长的诗体书信。

  李白有关杜甫的诗歌数量较少,可能跟李白诗歌散失较多有关。杜甫在作于天宝九载(750)的《进雕赋表》,序言云:“……自七岁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见杜甫现存作品的数量(一千四百余首),远少于他实际创作的数量。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保存的情况更加不理想。一般认为,因为杜甫生前已经有诗集在江南地区流传,杜甫晩年曾亲自编辑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年以后的作品散失较少,他自己满意的作品大都得以保存下来。李白却没有这么幸运。李白最后病死于担任当涂(在今安徽)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处。李阳冰在给李白的《草堂集》所作的序中说:“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可见,李白有大量的作品散失了。李白散失的作品中,难保没有跟杜甫有关的诗歌作品。

  即使李白所作跟杜甫有关的诗歌真的比杜甫所作跟李白有关的诗歌少,也不足以说明,李杜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跟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创作特点上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杜甫思想深受主张仁爱孝悌的儒家学说影响,李白思想深受追求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影响;杜甫性格真挚外向,李白性格飘逸内敛;杜甫作诗喜欢实录生活,李白作诗喜欢冥想神仙。这三个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李杜诗歌反映友情的态度与方式上的截然不同。

  事实上,杜甫写李白多而李白写杜甫少这个现象,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尽管李白比杜甫年龄大,但在李白面前,杜甫扮演的是兄长兼伯乐角色,他关心李白的处境,赞美李白的才华。杜甫对李白诗歌才华的赞美,有替李白鸣不平、为李白延誉的用意。杜甫写于秦州时期的《不见》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我们不难读出杜甫发自内心深处对李白的爱怜、回护、抱屈之情。

  魏颢千里追寻李白只为赠诗

  作为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在生前就有很多粉丝。在众多粉丝中,魏颢堪称超级粉丝。魏颢最初叫魏万,曾在王屋山下做隐士,号为王屋山人。他自言平生自负,人们都觉得他狂,但此狂人对李白却是非常敬慕。按魏颢自己的说法,他就像司马相如欣慕蔺相如的为人,像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一样倾慕李白,他认为李白平生行事、为人与自己颇为暗合。

  为了一睹偶像风采,魏颢千里追寻,打听到李白在哪里,他就追到哪里。从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浙江天台山,可惜每次都是他刚到,就被告知李白已经走了。魏颢跋涉三千里,历经半年,才终于在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与李白相遇了,并激动地奉上他四十八韵的长诗《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如此千里追随,其疯狂程度比之于今日追星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怪乎李白大为感动,与这个年轻人结为忘年交。李白说魏颢爱古好游、超凡出世,预言以后他必著大名于天下,并对魏颢说:“你以后发达了,千万不要忘了老夫我,还有我的孩子明月奴呀。”事实是后来魏颢果然考中了进士。当时李白还托付魏颢把自己的诗文编成集子。在魏颢返还王屋山时,李白写了一百二十韵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以赠别。

  李白与魏颢的关系亲密至此,自然也就和他无话不谈,所以魏颢就能够知道一些不为他人所知的细节。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在长安待诏翰林,但不到两个月,他就离开了长安。据民间传说,李白是因为诗才超群而被玄宗召见。后因为李白太狂傲,醉酒后叫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贵妃为他研墨,高力士深以为耻,于是就向杨贵妃进谗言,说李白为杨贵妃作的《清平调》中“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讥讽贵妃的。李白于是被逐出宫廷。“力士脱靴”的记载可见于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人李濬《松窗杂录》以及《旧唐书》、《新唐书》。这当然符合李白的个性,但这都只不过是后人对李白故事的虚构而已。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记载,李白是以道士的身份入京的,并非后人理解的以诗人的身份入京。且李白对他说,皇上本来是许诺他让他做中书舍人的,因为张垍排斥而被逐。张垍即是当朝宰相张说的第四子、唐玄宗的女婿。李白在开元年间初入长安时,渴望得到他的援助,但最终希望落空了。至于李白为何受张垍排挤,《序》里则未细说。

  魏颢所记,定是出于李白对他的口述,所以当属真实。然关于皇帝许诺让他做中书舍人一事,也不排除有李白在述说时夸大其辞的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魏颢以及他的《李翰林集序》,李白进京出京的事实就没有那么明晰,李白的形象也未必有如此真实。所以魏颢这个粉丝对于后人了解真实的李白还是有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