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

时间:2021-08-31

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

  老舍出身寒门是个老话题,其童年时期的资料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

  部分学人认为,老舍平民化的幽默态度和老舍的出身、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力图解说老舍生涯和老舍艺术时,不能不常常想起这位作家那別一榉惨淡的‘入之初”。也有文学史表现出类似观点,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指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子,北京人。他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这个经历使老舍对北京下层市民生活十分熟悉,因而能够成为现代文学中用纯熟的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亦说明:“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些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

  对一个作家而言,童年记忆会在创作中留下多种印迹。老舍也是如此,最显著的例子是他曾分別在1937年的《小人物自述》、1944年的《四世同堂》、1962年的《正红旗下》三部小说中详尽描写了他在小羊圈的生活,对小羊圈和小院里的一切包括每一间房屋的陈设,在作品中都有精确表述。但是,有关老舍童年时期的资料基本空白,几乎没有直接文献史料能够证明老舍出身穷人。而且,贫穷是个很广泛的观念,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解析,若把这个元素作为单一概念放置于作家的童年经验中,便很难解释与之相关的文学的多义性、模糊性以及作家个人体验的细节性、丰富性。因此,这个命题中含有很多未解的疑问。

  一、老舍童年的经济考察

  研究界对于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一直存在争议,最典型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贫穷”说,认为老舍出身寒门,这种童年经验影响了老舍生活中多次抉择与文学创作中素材选择、写作态度等诸方面,许多文学史也持这种说法。二是“非贫穷说”,认为老舍童年阶段居住于下层社会区域中,对下层社会生活耳濡目染,但自身家庭并非属贫寒之家,并对笼统的“贫穷说”提出了细节方面的质疑:一是舒家有祖产,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与祖坟地。老舍自己也提到“北城外的二三十亩地早巳被前人卖掉,只剩下一亩多,排列着几个坟头儿”,而且“父亲唯一的无忧无虑的事就是每月不必交房租”。二是舒家当时每月有固定的收入,旗人身份使得老舍一家温饱有靠,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老舍父亲为人很老实,“可是,谁也不大欺负他,他是带着腰牌的旗兵啊”。老舍父亲死后,老舍的母亲马氏以阵亡旗兵孀妇的身份可以拿到原来“钱粮”的半数,作为抚恤赡养费。而过了一段时间后,长子庆瑞补上了一个“养育兵”的缺,也能每月在衙门里领一两五的饷银。三是舒家可以供老舍读书,接受良好教育,全面成长。四是老舍在师范毕业后一跃为月薪一百多大洋的中产阶级,最终成为一名稿酬不菲的作家。

  以上两种说法对同一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查,产生争议的症结在于对贫穷标准厘定的不统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贫穷定义为一种生存状态,认为贫穷是指人口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因而限制了人的.选择。贫穷这个概念不是平面化、绝对的,而是多层次、相对的,既有普遍的标准又具有特殊的地域性与时效性,时代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的样式与标准也不同。在老舍童年阶段,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里家庭全年收入不足以支付基本生活需要的开销,可以推定其家中的经济状况属于城市下层贫穷市民家庭水淮。

  此外,还有几个细节需要重新厘定。

  首先,舒家有私人房产,基本满足自家居住的需要,也曾出租过,但租金极少,不能成为家中的支柱收入。父亲阵亡后,他们虽然有旗人的“铁杆庄稼”,但是这庄稼给的不及时不够成色,舒马氏给店铺伙计或者屠夫浆洗缝补衣服,哥哥沿街叫卖小食品,这样才能勉强够他们母子四人糊口。这种状况使老舍在刚刚懂事起,就知道“愁吃愁喝”了。

  其次,老舍能够得以受教育,是出自刘寿绵的资助。刘寿绵对舒家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为老舍“过满月”与资助上学两个方面,并没有对老舍一家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脱贫”帮助。老舍虽然有学上,但是在求学期间,家境依然困于生计。一直到老舍考入师范学校后,才进入到有保障的生活中,因为在师范学校,食宿、教学全部公费,连制服、帽子、大衣、皮鞋和文具,也概由学校发放。老舍选择读师范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家境贫困使他没有经济能力可以与好友罗常培一样去读中学读大学。

  再次,老舍非终身穷困潦倒。1918年7月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往位于方家胡同的京师第十七高等及国民小学校当校长,并因工作出色在1920年被选拔为“劝学员”,月薪一百多元。这是一个事情不太多而待遇优厚的职务,但是这属于老舍成年后的生活。

  综上所述,老舍是城市贫民出身,但不是一穷二白的赤贫,他的邻居、他的亲戚和他的朋友也大都在下层贫民社会里生活度日。他从小就亲身经历了贫苦生活,又耳濡目染他人的各样贫苦困境,这种对穷人生活的熟悉与对穷人活法的理解,是读多少书本都学不到的。这种穷苦出身为老舍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丰富素材与底色,也形成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对穷人独特的综合视角:既揭穿其身上的劣根性,又真心热爱着他们。

  二、老舍童年的贫穷刻度

  有研究者依据老舍童年的生活状况,将老舍定为“穷人”,从“穷人”的泛义上来解释老舍的生涯,这样的归类是粗疏的。首先,“泛义上的穷人,特别是彻底式的穷人——即德穷、财穷、智穷、文穷的群落,是不会从中诞生出老舍的。老舍的‘旗人’高脉,老舍的基督意识,老舍的求学欲望和从教、从文意趣,都使他大大有别于一般性的穷人。”其次,老舍是一个城市贫民出身的作家,他所经历的生活与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生活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生活水准较高、生存机会较多、眼界视野较为宽广、文化氛围较浓厚等等。老舍笔下的成功人物形象也多是各种各样的城市贫民形象,这些形象的性格、文化内蕴等与其他作家笔下的“穷人系列”大相径庭。

【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相关文章:

1.老舍作品中的满族元素

2.老舍作品中的精彩语段

3.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4.老舍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5.解读老舍散文中的济南

6.老舍作品中的男权意识

7.我眼中的老舍先生作文

8.《老舍自传》第一章童年习冻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