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是高中的重点考试课文,所以好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好这篇文章,以下便是是小编整理《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一、背景描述
(一)设计指导思想:
生活即语文,语文课是一个大课堂,它并非局限于课本内容,课本仅是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的截取和提炼。要学好语文,就要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验证课本揭示的现象或规律,并从中发现问题,开拓创新。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应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自己体验生活、培养能力、学好语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已经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均源于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这正是我们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和基本指导思想。
(二)探究方式:质疑、网络查寻、书刊查阅、走访调查、讨论交流
(一)预期目标:
通过探究掌握本课涉及常用文言词的用法,了解魏晋社会风情及文化特点。理解王羲之“重死生”的感叹的由来,弄清这感叹与“序”文的关系,引导学生对自然人性的认识和体会,以陶情冶性,获取审美愉悦。
通过动脑、动手,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科学求证能力。
(四)课文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单元文言散文课内自读课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单从文字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集会兰亭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但从思想方面看,文中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及作者缘何抒“死生”之悲等问题并不简单,如何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弄清这些问题,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的用法
2、作者“重死生”的感叹的由来,它与序文有何关系?
3、魏晋玄学的理解。
(六)设计思路:
二、教学步骤
师生准备:
1、教师课上屏幕展示王羲之的行体书贴《兰亭集序》,引入课文。
2、学生自读全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句,初步掌握大意
①亭兰集会盛况(以叙为主)
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本段描写兰亭盛宴,可谓四大快事皆具。
②抒发“重死生”的感叹(抒情、议论为主)
③作序目的
全文以景入情,由叙到议,重在抒人生之感《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3、质疑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立探究课题(屏幕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永嘉太守谢灵运的简况,以拓宽思路,激发兴趣)
4、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论证其科学性,可行性,并最终与学生共同讨论筛选出与课文关系密切的问题,确立探究课题,大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常用文言词:岁、毕、次、所以、信、诸、因、期以有哪些用法,文中属哪一种?
②王羲之的生平。
③“序”为何种文体?“书序”的“序”与“书”有何关系?
④首段所提及的“修禊之事”,文人墨客,饮酒寻欢、纵情山水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什么社会风情?能否结合陶渊明、谢灵运弄清这一问题,
⑤有人认为“固(《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庄子“轻死生”、尚虚无的玄学的批判,庄子玄学是如何看待死生的?
5、分组分工:第一组,查阅资料,主要负责完成问题①、②,其余组负责完成其他问题,具体可让专人负责图书馆查阅,网络查寻;专人负责走访师院中文系和谢灵运古迹相关单位,实地收集资料;专人负责整理资料,结题成文。
6、时间安排:1周
三、汇报交流
(一)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第一组:屏幕显示“文中常用文言词的多种用法”
通过查找,我们初步发现本文涉及的几个常用文言词有以下用法(屏幕显示):
词常见用法文中用法岁①年,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②泛指时间、光阳。如:“欲以虚辞引岁”(引:拖延)③年龄。如“成有子九岁。”④年成,收成,年景。如:“岁恶不入,请卖爵子。”①年毕①古代田猎用的长柄网。如“来遭民田之毕。”②用长柄网捕捉。如:“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品友互动
”③完毕、结束。如:“寿毕,请以剑舞。”④全、尽④全、尽所以①表原因。……的缘由,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表方式、手段,用来……的手段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方式、手段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就是对作者“悲”的情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不够,没有深入展开。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