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兰亭集序》【原文】
作者:王羲之
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贤⑸毕至⑹,少长(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不知老之将至”之前并无“曾”字,而且从原文图片中也可看到没有“曾”。应该是后人所加。请广大网友注意。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 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第一段。
(2)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教法和学法
课文虽然是古文但篇幅不长,且课下注释较详细,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 结合教学目标,具体我将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学法分析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学习这首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
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现代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这些名篇通过精巧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引领我们领略了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那么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学习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去体味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如此设计导入目的 一让学生总体上把握本单元学习的方向,二在故事性的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潜移默化的对背景进行的了简单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