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就是告诫我们,确定明确的目标方能使自己志向坚定,镇静不急躁,进而有所收获。而这种“谋定、后动、知止、有得”的缜密思考、策划、执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待本职工作需要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
——知而后能定,意诚而后心正。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婚姻生活当学做“三匠”》,通过与工作相对照,折射出干好本职工作也要找准“铁匠”、“木匠”和“泥瓦匠”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自身抓起,知不足,方能进取。
首先,要当好“铁匠”。打铁先要自身硬。榜样的作用和力量,是干好事业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外,打铁还要敢碰硬。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遇到问题迎头上,不推诿、不扯皮,矛盾不上交,困难不上移,敢于并善于解难题、办难事、攻难关,在急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显示英雄
本色。只有这样,才能干出业绩。
其次,要当好“木匠”。必须按“规矩”办事,知道规章制度的要求,明白政策法规的内容,清楚哪些事可以为,哪些事不能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依法依规办事,按程序要求行事,把握好“分寸”、“尺度”和“火候”,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再次,要当好“泥瓦匠”。领导者要掌握“抹平”的本领。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是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必须协调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搞好团结协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当然,“抹平”绝非“和稀泥”。
以上这“三匠”,其实都是一名管理者的必备内在素养,折射出的是知识与心灵的力量。就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克洛克的名言“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定而后能静,心正而后身修。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那么在工作中必须要善于思考,时常在心中多打几个问号,明白自己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
首先要明确工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摆正位置,更好地履职尽责、到位不缺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也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其次要熟练掌握应用各种工作方法和技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不打无准备之仗”,都是告诫我们要在“如何干”上动脑筋、用心思。领导行为就是通过他人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思想。既带领又要指导,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良药未必全苦口,忠言顺耳更利行”。
再次,每干完一项工作,要经常反思,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断进行总结,促进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时,在工作实践中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一定要从中找到出现失误的原因,决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汲取营养,获得进步的动力,吸取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教训,可以避免和减少犯错误。
——静而后能安,身修而后家齐。在《活法》一书中,
稻盛和夫先生关于执行有许多观点——“努力过好今天”,“拼搏在当下一刻”。可以说,执行不是一个点,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执行力就体现在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上。首先,在大局上要有服从力,对上级公司做出的决策、下达的经验目标或工作任务,必须要不折不扣地确保完成。其次,在工作上要有推动力。要按照各个层次的管理界面和职能定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落实决策、部署和阶段性任务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勇于打开局面,善于创造性地推动工作。其三,监督上要有保障力。要牢牢把握实施环节,深入基层一线,跟踪督查落实,及时发现和处理决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善于解决各种矛盾,提高管理的效率。另外,管理人员还必须真正提高在全体员工中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从而为带领团队、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在《公司的力量》一书中,约翰?洛克菲勒有这样一句名言,“工作是一种态度,他决定我们快乐与否。”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调整一下我们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争做最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