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②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③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短小,仅仅84字,文字浅显,没有什么字面的障碍,初二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断句训练。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
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
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 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的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的积累。)
以上是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