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探春怎么死的?贾探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为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从十二钗的判词中推断最终远嫁他方。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
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书中并没有描写她最后的结局
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的红楼梦曲
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为什么说探春是《红楼梦》中最有先觉意识的女子?
作为清代世情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批判继承才子佳人小说的基础上,实现了创作经验的重大突破。在众多具有灵气的女儿中,三姑娘探春以隐忍、理性的方式曲折追求自身的高远理想,她虽受限于闺阁,却始终具有高度的女性先觉意识、自觉意识。
西方传统文论认为,“理性”作为较完美的一种情感处理方式,与“感性”相对,意味着深刻的`认识、清晰的理智、明确的目标以及冷静客观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论及文学发展过程中,“理性”虽有着近似意涵,但女性人物的塑造似乎一直缺乏“理性”特征以及独立个体的自由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与《红楼梦》中大多为情所缠绕,较为“感性”的女儿相比,探春可以说是最为明显地体现出了“理性”所具有的的深度意涵。
一、理性:“直而不拙”的洞见与行事风度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探春托付宝玉去外面给她买些小物件回来,宝玉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可买,对她说外面“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瓷没处撂的古董”,探春立刻点明:“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我喜欢得什么似的”、“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
“直而不拙”是探春认同的价值标准,也是她独具的理性看待事物、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红楼梦》的五十五、五十六回可近似看成探春的小传,在此回目下,因王熙凤小产,王夫人便让探春、李纨、宝钗三人协同理家。相比于李纨的“尚德不尚才”、“厚道多恩无罚”,探春和宝钗虽是年青未出阁的小姐,却也是“精细不让凤姐”。
对此,曹雪芹冠探春以“敏”字,冠宝钗以“识”字,是对两人“责权利相结合”与“以人情为本”的处理方式的盖棺定说。对此,朱一玄认为:“探春看得远,拿的定,说的出,办的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从为贾府兴利除弊的事情看来,探春为“敏”,先声夺人,提出为了兴利节用,可派本分老诚、知园圃之事的老妈妈们来收拾料理,并清楚地列举了四项好处:一则园子有专人修理,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不至于作践、辜负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不枉年日里的辛苦,可有所得;四则省了花儿匠、山子匠等人打扫的费用。
对探春的这一想法,宝钗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也连连称赞道:“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相较于宝钗的“小惠全大体”,探春的理性在于清晰认识到了贾府亟待改革的宿弊,她在清明的理性的指引下,洞悉事情的细枝末节,谨慎全面的考虑问题。
二、诗性:“朴而不俗”的才志与追求
探春在海棠诗社成立的时候,起先自命为“秋爽居士”。宝玉说太过累赘,用秋爽斋里尽有的梧桐芭蕉起个名字倒好,探春因此便有了“蕉下客”的雅名。观及探春所住的秋爽斋,“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因探春素喜阔朗的环境,屋内陈设也便和别的姑娘的大不一样,有的只是“大”和“阔”。
不难看出,“朴而不俗”同样为探春认可,不仅有着阔朗的境界,更是涵盖在自身的诗性特征上。探春在较为正式的诗社聚会时,分别写了两首诗,一为第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一为第三十八回的《簪菊》,“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在这两首较有代表性的诗中,探春的审美倾向于绝对的纯粹与高远的格调,“玉是精神”、“雪为肌骨”是她的价值取向,“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是她与世俗有别的志向、追求。
探春的诗性,不仅基于超脱世俗的情志、追求,更基于本身已有的才气。她的诗性与才气互为表里,达到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不俗境界,与《红楼梦》中的其他女性相比,超越了个人情感层面的细小纠缠,显得更为高远和爽利。
三、女性内涵:独立的个体价值
在对探春进行历史性定评的时候,多数人因其与生母赵姨娘的不和而鄙薄探春。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探春同阴微鄙贱的赵姨娘的决裂,实在是追求个人独立的理性做法。庶出的身份是探春的暗疾,但这不在于身份地位上的略低一层,而在于生母的狭隘和鄙陋。
在封建男权社会的长久压迫下,探春始终有着清明的理性。她为维护女性自尊和个体价值,不同于流俗和固有的伦理认同,自有着高远阔朗的诗性与才志。“直而不拙”、“朴而不俗”在这一女性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呈现,而探春时刻表现出来的个体意识、行为方式,更是在理性、诗性的指引下更具探索、启示意义,深刻诠释了女性应有的独立价值与内涵。
【《红楼梦》中探春怎么死的】相关文章:
8.元稹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