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故事作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今天,细雨蒙蒙,阴沉沉的。尽管不是艳阳高照,但是仍然抵挡不住我们欢度元宵节的热情和喜悦。
下午,雨停止了,校门开了,我们冲进教学楼。一幅生机勃勃,欢歌笑语的中国风味的场景在脑海久久徘徊,到处一片张灯结彩,四处高挂喜气洋洋、象征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红灯笼,窗户上“连”上了“洋洋得意”的红扑扑的纸拉花,还张贴上了一个个字体优美、端庄大气的红色“福”字。
为了让这个元宵节过得有意义而又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五年级组推出了两个传统活动——猜灯谜、讲故事。
上课铃叮铃铃地敲响了,代表我们的班会拉开了帷幕。和蔼可亲的主持人向我们介绍着中国元宵节香甜可口的传统美食——汤圆,演绎着古往今来的人在元宵节各式不同的多姿多彩的习俗——赏月,向我们陈述着神州大地家喻户晓的元宵节漫长的由来,叙述着绘声绘色的元宵节传统故事。
猜灯谜的时间到了,每班代表争先恐后地冲向场地。规则是:确定灯谜谜底后,记住编码向“裁判”对正答案,确定正确后将卡片取下并写上正确答案去兑奖处兑奖。哇塞!成百上千张灯谜卡片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家各自寻找自己欣喜的谜底。猜灯谜的时候可热闹了,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议论纷纷,挤得是水泄不通。有的人抓耳挠腮地沉思着,有的人戴着眼镜洗耳恭听,有的人交头接耳好像探讨着什么秘密,还有的人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却仍然显示出一副跃跃欲试和心潮澎湃的姿态,尽管冥思苦想,却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十几分钟的功夫,墙上的卡片已经变得“七零八乱”,这说明我们的思考异常活跃,知识面较广。剩下的谜面越来越少,题目也越来越难,一节课,四百张卡片化作了最后的三四张卡片。
正月十五,一个古人在皎洁的月光下开心愉悦的日子,一个现代人享受着合家欢乐团团圆圆的美好时光。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那年我们在元宵时节的约定,我到现在都还没忘记,我们约定,十年后,带着当年交换的'信物,在此地相会……
那年的单纯小男孩,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堂堂青少年,长得颇帅,在他的心中惦记着的女孩,他们就要见面了。他难压抑心中的兴奋,但他无法想象的事,事情已不再那么简单。
今天就是元宵节了,男孩一早就到的约定地,他左等,右等,都正午了,女孩都没出现。他还是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等到了晚上。有个声音出现了,那声音略带成熟,但有点空灵,那声音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男孩愣了愣,寻找声音的来源,那个声音说:“不用找了,我今天是来赴约的,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但我是她的灵魂,当年的女孩,以早在十年前就死了…!”男孩错愕的低下头,口中喃喃自语的说:“为什么?为什么?”
女孩的灵魂,轻轻的将手搭在男孩肩膀上,小声的在耳边跟他说:“但是我希望你知道,这十年来,我都没有忘记你。”
男孩泪崩了,他断断续续的说:“我也要让你知道,我没有忘记过你…我现在,要去找你了!”语毕,男孩冲到了河边,投河自尽了。
这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局的凄美约定,每年的元宵总会让人唏嘘,一个无言的悲剧,一个实现不了的诺言。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作文】相关文章:
7.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8.元宵节的故事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