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有关的小故事

时间:2021-08-31

  导语:我是应该和星星一起数着你的心事,还是应该和你一起数天上的星星。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科学有关的小故事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科学有关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有关的小故事1

  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

  这份小小的试卷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痴迷学术,组建“自杀俱乐部”

  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钱学森留校任教。为从事火箭研究,他和几个同学结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没有资金和设备,他们就到旧货摊上、废品仓库里去拣废旧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由于成天和电机、火药、二氧化碳、废弃零件之类的物体打交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们将这个小组戏称为“自杀俱乐部”。

  有一次,小组在古根海姆大楼实验室里进行火箭喷射推力的试验,竟然发生爆炸,古根海姆大楼都摇晃起来,钱学森等人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金属零件也被炸飞,好在大家都没有受伤。不过这次爆炸后,学校便勒令火箭研究小组停止一切活动。为了继续搞试验,这几个不怕死的年轻人将实验室迁移到远离洛杉矶的马特里山的一个偏僻的山谷中,还亲自动手盖起一座简易的火箭试验台。

  几十年后,这里成为美国宇航局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中心所在地。

  那时,钱学森年轻的头脑里只有科学,他思维缜密、治学严谨,利用一切时间和条件进行学术研究。

  今天是叶企孙先生以及中国早期大学建立过程故事的最后一部分。这里写到的所有的科学家都早已乘鹤西去,老多还在唠叨他们的故事,就是希望,现在的我们能接过他们留下的科学精神的接力棒,让科学精神在我们手里继续传递下去。中国要更加强大,中国人要更加文明,就像当年叶企孙先生含泪对王淦昌先生讲的:“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人的xx,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所以没有其他路可走,只有科学之路。

  科学精神的接力棒不是背诵前人的名言,而是凭着我们的好奇心,站在前辈思考的肩膀上,用我们自己的思考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进步。就像叶企孙先生的学生们,他们不是背诵恩师的教诲,而是接过恩师手中科学精神的接力棒继续前行,成为中国各个科学领域的开创者,两弹一星的元勋。

  叶企孙这次重回清华园是受梅贻琦(1898-1962)的邀请。梅贻琦是天津人,比叶企孙大9岁,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学生之一,1914年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以后回到北京,1916年在清华任物理学教授,1931年任校长一直到1948年,后来他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直到1962年去世,梅贻琦是一位典型的谦谦君子,他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启蒙者与奠基人,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他在清华当教授时,正是叶企孙再次考取清华,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梅贻琦就成了他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这两门课又是叶企孙最喜欢的。梅贻琦十分喜欢叶企孙的认真和勤奋好学,而叶企孙也对恩师的谦谦君子风度和深厚的学问非常敬佩,师生之间的友谊从此开始。

  1925年清华作为一个留美预备学校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此时梅贻琦开始酝酿清华改制的事情,他要把清华办成一所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这样就必须把清华作为一个留美预备学校的物理科、化学科等改为和西方大学一样的物理系、化学系。要想办一所牛叉的大学,首先要有牛叉的教授,在为将来的物理系招聘人才时,梅贻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多年前的学生,那个能认真地从《九章算术》的“商功”里挑出“一语之误”的毛病的叶企孙。叶企孙接到梅贻琦的邀请,恩师邀请自己,而且又是回到母校,叶企孙哪里能推辞,而且他不但自己去了清华,还把东南大学的两个高徒赵忠尧、施汝为(他们两位都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大师和奠基人)也一起带到了清华。于是在1925年8月,小荷才露尖尖角,叶企孙再一次走进离别了7年的清华园,从此开始了他当老师的一生。他就像一个贪玩的孩子王,带着一群群和他一样贪玩的孩子们,用自己心中的好奇、智慧,以及他优美的品格,开始了中国的读书人从未玩过的游戏——物理科学。

  叶企孙不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却可以把各种精密的物理学实验玩得非常牛,从外表上看叶企孙不苟言笑,说话还有点口吃,他却是一个具有优美品格的,真正的谦谦君子。不是心灵手巧、说话还带点口吃的叶老师,能教出啥样儿的学生呢?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中国科学有关的小故事2

  在我的课堂上,每当我根据平时积累说出一个和本节课相关的小故事,我发现原本喧闹的学生这时也静了下来,他们听得那样认真。当我把这个小故事讲完询问学生其中包涵的科学道理时,恢复安静的课堂重又人声鼎沸,那是学生们高举着手嚷嚷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蕴涵科学道理的科学小故事何以这么受欢迎?学生首先觉得它亲切,从儿时父母身边到幼儿园老师身边,醉人的故事有着无尽的魔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知识的熏陶。小学生对故事的依恋热情依旧不减,这正是科学教师利用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便捷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利用科学小故事服务于教学有以下几点需要斟酌:

  一、 引用小故事的目的

  科学老师经常会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提问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这样的问题往往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学生发言了,和引用科学小故事相比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氛围营造不足,缺少儿童喜欢的探密情节,科学小故事恰好具有这一优势。科学课引用的小故事有着强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让学生能透过故事的包装发现或推断出其中所含的科学道理或规律。进而对学生理解当堂所讲知识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学小故事一定要服务于科学课堂。比如讲“食盐的溶解”一节,可以利用“小马过河”的故事,教师为配合本课教学可以稍加演绎:妈妈让小马驮着盐到集市上去卖,路过一条涨水的小河,小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才到小马脖子的一半,小马放心地游过去了,到了河对岸,小马感到身上轻松多了,回头一看身后,原本鼓鼓的两麻袋盐现在不但湿了,而且扁扁的贴在身上。“哎呀,谁偷了我的盐?”表情安详的水牛爷爷看着小马有心想考考他,说:“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紧吗?你过河时不是也没有谁跟着你吗?”这样一说,小马更糊涂了,“牛爷爷说的都对,那我的盐怎么会没有了呢?”讲完这个故事,学生的思路也会跟着故事留下的悬疑继续走下去,积极地思考小马身上的盐到底哪儿去了。教师利用这样有

  目的性的小故事设疑会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发起思想的火花,后面的学习才更有探究的动力。

  二、 引用小故事的时机

  小故事里隐含的科学问题实际就是课程教学中要解释的重要知识点。插入故事的时机依据授课的前后可分为授课前插入和授课后插入。在一课的开始就讲科学小故事那是设疑,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都只是猜想、推测,在开始阶段就接触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但发言的角度会因对规律没有深刻认识而五花八门。在教师看来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稳定学生,使学生随故事更快地进入探究科学知识的轨道。带着问题学习,在设疑→讨论→实验→小结→释疑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这种插入故事的时机可以说是以故事开篇,以故事中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正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回答故事中的悬疑,给一课的学习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授课后引出科学小故事那是巩固、是拓展。是学生长时间学习后轻松的调剂,由于有前面书面资料的渗透、动手实验的体会,对知识点梗概有了基本的把握。教师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引用科学小故事,就像数学讲完要做练习题、语文讲完要模拟造句一样,只不过是换另一种形式来做巩固,把书本上的理论、实验器材上的体会活化为故事中的情节,科学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能通过故事中展现的生活现象来解释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实际也是在考察学生活学活用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从

  这个意义上讲,授课后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拓展训练:拓展语言、拓展交流、拓展讨论、拓展思维。经过科学小故事等实例的演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将不再只停留于笔端,他们会感觉出科学的趣味,放眼于生活中的现象,专注于去生活中观察、讨论和质疑,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大有裨益。

  三、 引用小故事的来源

  科学小故事的来源既可以是现成故事(故事书、动画片、电脑资料等)的采集,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创或改编而成。现成故事也要有删减,删去科学结论部分换成吻合结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再小结出谜底。自编科学小故事虽说少了现成资料的辅助,增加了备课时间,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无拘束地构想科学小故事框架,锻炼了文笔。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形象,也可以是和所任教年级同龄的学生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学生听众的距离,使他们也设身处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办法。自编故事的语句要简短,口语化要强,使学生易听易记,考虑到课上时间的分配,科学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节简,对话少,枝蔓无。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小故事本身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的作用,又使学生在故事指引下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积极探究做好铺垫或拓展。

  能讲故事的老师特别受欢迎,学生对老师的感觉也会更亲切。他们会乐于与老师交流体会,翻看知识读本找寻更多科学奥秘,这种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孩子也才会更有目的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小故事会让更多的孩子迈进科学的奇妙世界,那就让科学小故事更多走近学生,扮靓我们的科学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