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领薪水
人们都讲,鲁迅在厦大的月棒不低,可是他的生活俭朴,衣着简便。因为他长年穿着淡素色的长袍,曾经引起一场小风波。
有天,鲁迅接到学校给他一张四百元月体的支票,要他亲自到厦门集通银行领取。这一天早晨,鲁迅从厦门港后埔仔乘小船来到市区集通银行。
当鲁迅递给银行出纳员支票时,出纳员只见这位理平头的中年人,头额不高,留着胡子,面形稍长,身着一件浅灰色旧长袍,脚穿黑面粗布力十鞋,神采奕奕,口含卷烟,不动声色。这位出纳员用怀疑的眼光看看支票上写着领款人“周树人”三个字。问着:“这张支票是你的吗?”
鲁迅吸了一口烟,点点头。
出纳员感到不可相信,便请“这位先生”稍等一会儿,到里面去打电话给厦大总务部,询问厦大有没有,位叫“周树人”。厦大总务部证实周树人是厦大国文系教授,并开出一张四百元的支票。这时,出纳员又出来再次打量鲁迅一番讲:“这张支票不是你的,是‘周树人’的,你叫周树人来领取吧!”
鲁迅讲:“我就是周树人。”
出纳员更感到离奇了,一个有四百元月体的教授,穿着怎么这样简朴,恐怕其中有“诈”,便叫另一个职员出来认。这个职员小声地讲:“这位就是鲁迅先生。他名叫周树人,前不久报上还登他来厦门的消息哩口”最后,出纳员才相信地让鲁迅领取四百元款。
2.孙渔隐题卖诗店诗
读译父厦门杂记卖诗店纪事,因忆孙渔隐有访卖诗店四绝,鱼为录出,投寄大报,以公同好。诗云:“玉屏东畔是谁家?自昔曾闻擅八叉。雅句今朝犹卖否?风流羡汝好生涯”;“今日来游觉可伤,碧沙尘满感凄凉,卖诗人去无消息,难把行踪问夕阳”;“当时匾额尚留存,多少关心认旧痕。最是有情枝上鸟,年年吟吊古诗魂”;“惆怅鸡林贾已无,诗书一道类穷途口干戈末世文章贱,骚客而今逊酒徒”。按孙君工笔札,喜吟咏,厦富绅叶心镜之记室也,年仅知命,即赴玉楼之召,临终遗嘱,所有遗著,尽付祖龙。“乱世文章贱”,孙君其有先见者钦?
3.沈括---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梦溪园是个风景佳丽的地方,沈括在这儿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八年。平时,他除了在泉上垂钓,湖中划船,把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称为“九客”,并引为“好友”外,主要精力都用在撰纂《梦溪笔谈》上。
待二十六卷本的《梦溪笔谈》写成后,沈括又增补了三卷(补笔谈》和一卷《续笔谈)。在这如同锦绣般的科学名苑里,沈括简直做到了使人目不暇接。它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诈、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共以为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制图、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建筑、冶金、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
沈括真是一位博览多闻的学者。在这部几乎包罗万象的宏著中,他提出了许多今人看来也为之折服的科学新说。首先,他在天文、历法、数学三个方面做出了极其精湛的成就。据《笔谈》记载,沈括连续三个月工夫,每天夜间用“窥管”(是“浑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测北极星的位置。把不同时间所看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在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他得出了当时北极星同北极的距离为三度多的科学结论。
他还具体形象的解释了夭文学家张衡对月亮发光原理的误明以及彩虹的产生原理,这些解释基本上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在历法方面,沈括主张实行阳历,就是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是根据节气定月。取消闰月。也就是把一年分为1个月,大月1天,小月30夭。实行这种历法,就可以避免计算和安排闰月的麻烦,同对节气也会更准确。
沈括在延州的时候,曾在很深的地下发现一种很像竹子的化石。他同时又发现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延州是不产竹予的。因此他推想到古代延州地方的气候比较温暖而湿润。虽然他所见到的化石实际上并不是竹子而是一种古代的班类植物,但他能从一块化石上面推想到古今气候的不同。由此可见,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是多么的认真。
关于地面的高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沈括也有正确的认识。他曾经发现同样一种植物,生长在平地上三月开花,而生长在高山上就要到四月才开花。他还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时他还了解到江南和北方桃李开花的时间也不同。根据这种现象,他认为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这种解释也是合乎科学原理的。
沈括还发现延州一带有石油矿。石油点燃后产生的烟很深,用石油烟制成的墨,要比用松烟制成的墨好得多。因此他曾提倡用石油烟来制墨。他并且预料到,后世一定会大规模地来用石油作为燃料,因为石汕的蕴藏量是非常丰富的。在沈括以前,人们管石油叫“石液”或“石漆”,最早使用石油这个名称的,还是沈括。
沈括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地磁角的人。《笔谈》中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括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沈括的这个发现,比举世闻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1492年远渡大西洋所观测到的地磁角,要早四百多年。
在光学上,沈括也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对凹面镜照物体形成的像倒立原因,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试验,从而详细说明了所以成像是由于光线穿过小孔或焦点时形成光束的道理。
沈括从未做过医生,但对医学也做出了可喜的贡献。他在《笔谈》中反对那种形而上学的药物配制方法,不同意呆板地把药分为“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并以《药性论》为例作了分析。对《神农本草》这本被时人奉为经典的书,沈括也进行了研究,大胆地纠正了其中的一些谬误。
对于这束在垂暮之年陆续撰成的散放者奇光异彩的科学之花,沈括自然希望它能流芳千古。而实际上,《梦溪笔谈)也正是凭着自身的价值风靡一时,并流传下来得到国内外人士的称诵。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曾说过,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日本著名散学家三上义夫更赞许道:“旧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
《梦溪笔谈》以其令人折服的新说反映了当时华夏民族各个科学领域的最佳技术水平,因而获得这些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理应为中华民族早在九百年前就有了沈括这样的杰出科学家面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