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则禅理故事

时间:2021-08-31

  最后一根蜡烛

3则禅理故事

  皮尔生活在美国贫民区,父母双双亡故,他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他们的日子十分清苦,最困难时,祖孙俩只能从垃圾里翻找食物。

  幸运的是,奶奶生性幽默,她总能想出种种办法,给生活增添一些欢乐。因为交不起电费,他们赖以栖身的小屋,时常被停电。漆黑的夜里,小皮尔有些害怕,奶奶却总是乐观地说:“让我们来找找,也许还有最后一根蜡烛呢!”于是,他们在黑暗中翻找。让皮尔兴奋的是,这种寻找好像一种游戏,却从来都不会落空,每次,他总能从角落里翻出一截蜡烛。伴着温暖的烛光,在奶奶细心的呵护下,皮尔慢慢长大。

  多年以后,皮尔已明白,那些被他轻而易举翻找出来的蜡烛,其实都是奶奶提前藏好的,她只想通过这个游戏,教给他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绝望。

  成年后的皮尔,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梦想,成为了一名职业警察。在一次出警时,他因为疏忽大意,错把行人当成了嫌疑犯,差点惹下祸端。一向器重皮尔的约翰警长“威胁”他说:“你必须将功补过,否则就再也不能穿警服了!”

  漆黑的夜,皮尔漫步街头,感到非常沮丧,成为警察以来,他不但从未破获一起案件,反而无缘无故闯祸,也难怪约翰警长如此不满意,还不如自己主动辞职呢!

  可是,自己是多么喜欢警察这个职业呀,皮尔难过而绝望。这时,他发现路边有一条小狗,看起来像是生病了,走得摇摇晃晃。皮尔一向喜欢宠物,心地善良的他,赶快跑到路边的便利店,买了些火腿和面包喂给小狗。

  也许真是饿了,小狗狼吞虎咽吃了一通,看起来精神了一些。皮尔担心它会被马路上飞驰的汽车撞死,干脆一路护送这只小狗回家。当他敲开狗主人的家门时,禁不住大吃一惊:房间内有两名女子和一名男子,桌子上居然摆着毒品和武器,他竟然无意之中闯入了一个“毒窟”!

  皮尔来不及过多思考,他迅速地出手,首先制服了现场的男子,命令两个女子蹲下不许动,同时拨通了同事的电话。很快,警车呼啸而至,成功捣毁了这个“毒窟”。

  不久,约翰警长为皮尔庆功,说他是一个幸运的小伙子。皮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想起奶奶陪他玩过的“蜡烛游戏”,心里非常明白,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帮自己走出绝望的,其实就是“最后一根蜡烛”。

  最难的动作

  路婵学习瑜伽有一段时间了。她特别喜欢这种身体与心灵合二为一的运动。

  一天,她问瑜伽老师:“瑜伽中最难的动作是什么?”老师想了想,伏身做了个大拜式,全身贴地,非常虔诚。

  路婵满心奇怪地照做了。发现这个动作很简单。她不解地问道:“老师,这并不难啊,您看,我都能做到。”

  老师淡淡地笑道:“你做的时候,真的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了吗?”路婵不解,又照做了一遍,说道:“您看,我已经全部贴到地板上了。”

  老师还是笑笑。“我是说你的心,真的是谦卑地把自己放到最低吗?”

  路婵不能理解,不就是一个瑜伽动作吗?下课了。路婵匆匆地换好衣服,往家赶。

  她开着小车,刚转了弯,一个拉客的电三轮车迎面而来。路口只容一辆车通过。路婵狂按喇叭,示意三轮车让开,已经进了一半的三轮车夫左右看看,照直往前开禅理故事3则--最后一根蜡烛--最难的动作--尊严死禅理故事3则--最后一根蜡烛--最难的动作--尊严死。

  路婵无法,只得把车停下来,气鼓鼓地倒车给他让路。回到家,把包往沙发上一甩,把事情讲给老公听了。老公笑了笑,解释说:“那种老式的电三轮车是没有倒档的。”路婵的心咯噔了一下。

  自己凭什么要求三轮车让她,难道只是因为自己是小轿车,别人是三轮车吗?她又想到了瑜伽老师反问的问题,“真的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了吗?”路婵有些羞愧地红了脸。

  第二天,再去上瑜伽课时,当路婵的额头点地,双手伏地时,她静心凝神,真正感觉到自己在天地万物间是那么的谦卑,而心,本应在尘世里放至最低。

  下课时,老师赞许地看着她,说道:“这个动作是最难的,但是,对人是最有益处的。”

  路婵思索良久。

  尊严死,生命最后的抉择

  正如著名作家史铁生所言,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但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命支持系统投入使用,“活着还是死去”成了一个全新的命题。据卫生部统计,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都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那么,在生命的尽头,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在过度治疗下“苟且地生”,还是选择更安适地死?其实,死亡权与生命权都是人的基本权利,或许,只要忠于了自己身体和内心的需求,弥留之际的求生和求死都值得尊重。

  死生无法统一的“必修课”

  20xx年3月,时年58岁的王明达被查出肺癌,当儿子王光亮带着父亲的胸透片子找到主治医生时,主治医生很直接地说:“癌症晚期了,已经发生了骨转移和脑转移,治疗的意义不大。如果条件许可,你们也可以表表孝心,住院化疗。”

  其实不用主治医生明说,王光亮早已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竭心尽力挽救父亲。为了他能过上好日子,文化不高的父亲在市机械厂勤扒苦做几十年,终于熬到了他结婚生子生活稳定。三年前,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父亲退休后又学着煮菜、烧饭、帮他带孩子。所以,无论从为人子的孝道来说,还是从顾忌亲朋好友的口舌来看,他都必须尽力而为。

  于是,王光亮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租房到医院附近陪伴父亲。有人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极力劝阻他放弃无谓的化疗,换用保守疗法,让父亲顺其自然地尊严死,但王光亮果断拒绝,并这样解读自己的决定:“一个人连生命都快没有了,尊严、自由、快乐这些矫情的字眼又有什么意义?他只需要生命!”

  王光亮的做法让父亲王明达感慨之余又分外抗拒,明知做任何治疗都于事无补,王明达不希望拖累儿子,也不想遭受化疗那份罪。他变着法和儿子闹,软硬兼施,但最终还是没能拗过孝顺的儿子。

  在父子俩的纠结对抗中,各种器械和药物一点点地进入到王明达的体内。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王明达与老天讨价还价的依靠只有一根一米长、小拇指粗的管子。它穿过王明达的鼻子 插进肺,每隔一会就能吸出满满一管痰。当痰被吸出时,王明达就能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起初,他能醒两三个小时,后来只能醒几分钟,而在他清醒的宝贵时间里,他也疼得左躺不是,右躺不是,坐起来也难受,只能疯狂地扭动身体转移痛苦。

  这样的痛苦让一向温和的王明达慢慢地脾气也大了,常常忍耐不住地冲儿子王光亮发火。每每此时,王光亮都尽力避开父亲的“锋头”,尽量不与父亲计较。但有一次,王光亮实在忍不住,劝说了句:“爸,你就不能坚强一些吗?” 已经疼得脸部完全扭曲的王明达看着儿子,艰难地叹了口气:“爸爸到这个程度了,坚强和不坚强有什么区别?”

  但对王光亮而言,这样的“坚强”显然是有区别的。因为那些先进的医学设备和药物,生命以“秒”计算的父亲最终挨过了那年的春节。除夕之夜,下着大雪,昏迷的父亲醒来后对他说:“过年了!我祝你们幸福!”

  春节过后,王明达在重症监护室中再也没有醒来。他走后,那句新年祝福成了王光亮最好的心理慰藉——如果没有抢救,他是得不到父亲这句祝福的。所以,尽管最终人财两空,王光亮丝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三分之一里的人生百味

  从医三十多年,于忠学经历了至少2016例死亡,也见证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谢幕方式。有人誓死与病魔抗争却终究人财两空;有人寻求解脱却被“押”进ICU;有人在斗争与妥协中左摇右摆至死缠绵病榻;还有人,一咬牙一跺脚,将生死悉数交与自然……

  作为专业人士,每天跟肿瘤作斗争的于忠学深知,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但病人一旦进了医院,一切都变得分外无奈。

  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后的时刻,于忠学听到过各种抱怨。有病人对他说:“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现在我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我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连续剧,医生导演完每一集,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本能地“求生恶死”,是许多人在罹患绝症后做抵死抗争的直接缘由。

  于忠学接诊的最新一例病症,足以说明问题。

  患者是名77岁的老人,在生命尽头的近十天光阴,老人心衰到不能躺着呼吸,只能趴在桌上靠输氧维系。痛苦时老人不断地询问读研究生的孙女能否让她早些离开这个世界,不做过多的治疗。老人信佛,一度以佛教中很多僧人也是以这种方式圆寂来支撑自己的想法,但在疼痛没有发作的时候,哪怕只喝得下一口水,老人都会坚强地对孙女说:“乖乖,我好像好些了,你等我好些了再离家返校好么?”

  除了求生的本能,癌症患者中少数病愈的幸运儿也是众多绝症患者奋起斗争的力量。于忠学救治过一个女患者,八年前得了癌症三期,手术后不幸住进了ICU。但女子一直坚信自己能好,躺在ICU的病床上,女子咬牙扛下了所有的痛苦,她始终告诫自己要坚持:“孩子还未成年,我要活下去。”后来,她真的挺过来了禅理故事3则--最后一根蜡烛--最难的动作--尊严死故事。重获新生后,她说:“我们抗癌要做个智者,面对生死更要做个智者。尊严死毕竟是最后的选择,之前还是应该积极争取‘活’。”

  幸运儿终归只是少数,所以有时候,于忠学会直接对(哲理故事:人生的十字架)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

  对这样的现状,于忠学既理解又无奈。当医生告诉家属病人的病情时,家属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帮病人做出决定,一些病人甚至到生命的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受制于现有医疗制度,作为医护人员,医生能做的常常只是听从家属意见,决定下一步方案。有时处理稍欠谨慎,没准便会惹祸。

  这样的事例于忠学见过很多

  患病的老人不想抢救,子女要抢救;患者子女中,老大签字不抢救,老二来了要告医生……因此,出于自我保护,医生只能尊重家属的意愿远远胜过尊重病人的意愿。甚至发展到现在,最后决定拔管子了,都是医生告诉家属怎么操作,然后由家属自己动手解决。

  死亡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百样人生。所以,于忠学时常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个微笑胜过一片安定”。他要求他的同事多给机器旁的病人梳头、擦身体,抚摸他们,哪怕病人已经没有了意识。

【3则禅理故事】相关文章:

1.迷路禅理故事

2.佛经禅理故事

3.经典佛学禅理故事

4.越狱禅理故事

5.蟹师禅理故事

6.爱的手碑禅理故事

7.讲话是修行禅理故事

8.石墩之下禅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