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华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看她低垂的眉眼,就会想到“悲哀”两字,这悲哀是深夜里的胡琴,一出场就注定喑哑苍老。
1912年,郭沫若20岁,青春年少满怀理想,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违,这桩婚事是他躲不过的。结婚当天,当郭沫若第一眼看到张琼华平凡的脸时,他的失落是无以言表的;宾朋散尽,洞房花烛夜,郭沫若偏又发现张琼华是三寸金莲,这让他忍无可忍,愤愤地走出洞房……
不幸的婚姻如牢笼,让人总想逃。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远走他乡了。
然而,旧时的从一而终婚约却罗网样死死地扣住了张琼华。她在无谓而无望的等待中消耗着青春,她等到的却是她的夫君在异国他乡已娶妻生子。
1939年,人到中年的郭沫若衣锦还乡回家探亲,如果不是卧病在床的老父向郭沫若诉说着多年来张琼华对郭家的任劳任怨,张琼华或许真的会像尘埃。但是老父说出来了,郭沫若顿感琼华情意重。彼时,郭沫若顿时对张琼华的这份情肃然起敬,他当着众人的面鞠躬致谢,骇得张琼华不知如何是好,多年来压在心头的苦闷与辛酸一扫而光。自此,郭沫若再也没有回过乐山。
解放以后,张琼华生活无着落,从沙湾搬到乐山城里居住。年纪老了,无儿无女无依靠,日子过得很艰难。亲戚看不下去,就对张琼华说:“给八爸(郭沫若)写封信,让他每月给你寄些生活费来吧。”说了几次张琼华都不同意。生活实在无着了,她才把自己一月的开支反反复复算了又算,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限额,嘱咐亲戚说:“让他一月寄十五元来吧。”郭沫若收到亲戚的来信后,主动承担起了张琼华的供养责任。他每月给张琼华寄去人民币十五元,以后随着生活费用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元。张琼华每次收到汇款后,都遵照郭沫若的要求寄去回笺。这,成了这一对名义上的老夫妻的唯一联系了。
1963年,张琼华曾去过北京,受到郭沫若的盛情接待,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惊异兴奋之中感激着郭沫若。郭沫若曾说过:“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这应该是肺腑之言。张琼华听了,肯定会会心微笑的吧?
1980年,这位对郭沫若忠贞不贰的老人,在孤寂中辞世,享年90岁。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