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用5天时间读完了郭沫若抗战历史剧中的《虎符》。
《虎符》叙述战国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相比较信陵君魏无忌,如姬的形象我觉得更为突出,爱憎分明、深明大义之外,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清名,逃脱魏王追捕之后仍毅然自尽,何其可钦可敬!
那位不辱使命的唐雎,作者竟然能注意到他参与了这一幕恢宏大剧,而当时作者手头上只有《史记》、《战国策》可供参考,不能不佩服他的细致敏锐。
侯女(侯嬴之女)和朱女(朱亥之女),据作者自称,可能是用了同样的心力,但我对朱女的印象比对侯女深厚得多,得益于那种表里不一,临危变节的性格刻画。
唯独对于《史记》中智勇双全的朱亥,剧中的塑造似乎过于简单化了。
后来又读了同在《郭沫若剧作全集》第二卷中的《高渐离》和《孔雀胆》,因无必要,不作读后感。
篇二:
用三天时间读完了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为了找较新的版本(我有点洁癖),托江东找了两次。
《棠棣之花》在初发表时就被剧院说成“有诗无剧”而拒绝演出,看来后来是加入了第三幕(行刺)才摆脱了这种风格。也正是因为增加了第三幕才对我增加了吸引力,因为这样一来,描写聂政刺侠累的历史剧才有了“历史”味。
聂政为除国贼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情与聂YING(营头加女)和他的姐弟情(“棠棣之花”即指手足情)、春姑和他的相爱情相交融,感动了群众甚至于相府的卫士。他们杀死了为非作歹的卫士长,在赞歌声里为三位志士举行了葬礼。
考虑到鼓舞抗战民心的需要,对于《棠棣之花》中与史实背离之处(如秦国当时尚未形成对东方各国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严仲子与侠累的矛盾缘由,史书原本就遗漏记载,更可自由发挥。但剧作仍有遗憾:
去吧,兄弟呀!
我望你鲜红的血液,
迸发成自由之花,
开遍中华,
开遍中华!
诗中“中华”换成“中国”更贴合当时的用语习惯,并与现代的意义共通。
篇三:
花一天时间,读完了郭沫若大师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深为他的绝顶文才而折服。
从场景的布置上,足可看出作者精深的史学造诣。第二幕中南后邀请屈原排演《九歌》,皇宫(应为“王宫”)的陈设,歌者舞者的装束,绝非想象之物,更是一般作者难以企及。
其次是矛盾冲突的设置。作者在一日的场景中,安排了四场激烈的冲突。第四幕中南后、楚怀王之流将凡敢仗义执言,说真话的人一概斥为“疯子”而加以囚禁,而甘心卖国,谄媚取宠之人倒是“正常人”。从这些情节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发动“皖南事变”的反动派顽固派是怎样的愤恨。
再次是语言的运用。郭沫若是诗人,人物独白像惊涛拍岸,劈空闪电,热腾腾地钻入人的心中。第五幕中屈原的独白,睥睨黑暗,渴求光明,从内心发出的呐喊似乎穿云破雾,直传宇宙。
郭沫若是百年难遇之文豪,《屈原》是划时代的佳作,必将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