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观”的教学分析

时间:2021-08-31

  人体的感官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眼、耳、口、鼻,包括肌肤。我们的老师往往只在一个方面才有所感觉。

  比如《观潮》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只在“潮”的变化上教学。特别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更是如此。怎样的由小变大,怎样的由远到近。比如:出现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读啊、背啊、练啊。换句话说,就是只抓住了眼睛的看,就视为“观”了。看到了什么啊?看到了潮的形状变化。主线和板书都是这样的思路: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之前──之时──之后,都是在形状的变化上进行指导教学。颇为单一,也限定了“观”的局限。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这篇课文的“观”不单只是“看”,还有耳朵的“听”。而“听”在文章里的位置也相当重要。比如听到的:隆隆的响声、人声鼎沸、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风好浪吼,等。从听到的声音的变化,也体会到了“潮”的变化。所以说,“听”也是“观”的组成部分。

  除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整个人的感受也是“观”。感受到大潮来之前,江面的平静,两岸风景的迤逦;感受到潮来时的“像闷雷滚动”;感受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感受到“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最后才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个课应该是这样上的:

  观 潮

  看到的──风平浪静──白线──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水墙──浩浩荡荡

  听到的──隆隆──人声鼎沸──闷雷滚动──

  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感受的──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满天卷地

  这样的讲课,学生对“观”的认识加深了,将来在写作中,如何进行“观察”,怎样为之“观察”就比较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