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1-08-31

  引言:《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是南宋文人周密的作品,我们为大家分享的《观潮》知识点 ,大家快来看看吧!

《观潮》知识点整理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4、一词多义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1]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1]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是[1]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1]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1]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1]

  5、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