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圣笔写诗史

时间:2021-08-31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留下了不朽的著作 《杜少陵集》。

  杜甫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 (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 (河南巩县东北)。早年苦读,年轻时游历各地,见识广博。安史之乱前,曾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穷困潦倒,对当时的社会、民情有较深的了解。756年,安禄山军陷长安。757年,他脱身至凤翔,肃宗命他为左拾遗。后来曾弃官入蜀,在成都筑草堂寓居。两年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被荐为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杜拾遗”、“杜工部”,而称其诗为 “草堂诗”。晚年转徙夔州、湖北、湖南等地,59岁时,在耒阳湘江舟中因贫病交加而去世。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转向衰败的动乱时代,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倾注毕生的才智,创作了大量真实反映这一时代的动人史诗。他为诗坛拓展了许多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让诗歌走向社会现实,走向人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揭露阶级矛盾对立的名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锤炼诗句的名言。他善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又勤于融冶创造,因而能够取得“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的成就。感情真挚,基调雄浑、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构成了杜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安史之乱后,其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更加深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北征》、《羌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都忠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风貌,也成为人们乐于传诵的名作。杜甫诗歌不仅在唐代诗坛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他被誉为永垂不朽的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