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文艺道德思想

时间:2021-08-31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曾祖时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7岁开始吟诗,20岁后漫游吴越。24岁至洛阳,举进士落第,遂漫游齐赵梁宋间。35岁入长安应试落第,困居十载,至44岁始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入蜀成都,历尽艰辛。一度因军阀战乱又流亡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回成都,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离成都南下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生活贫困,病死于湘水中一小舟上。杜甫是我国古代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诗1400多首、文20余篇。他的诗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到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许多重大事件。他同情人民,真实地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是杜甫的内心写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前)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杜甫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他的许多诗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饱含着深厚的爱国热忱。对统治者穷兵黩武,骄奢淫佚,杜甫作了严厉的谴责和抨击。对於诗歌的艺术性,杜甫极为重视。他7岁学诗,直至死前,从未停止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反映出杜甫刻苦创作的不懈精神,遂使他的诗登上了诗歌艺术高峰,被后人称为“诗圣”。今存《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