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导学案

时间:2021-08-31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分享了《登鹳雀楼》导学案,希望有助于大家学习。

古诗《登鹳雀楼》导学案

  学习目标

  认识四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 诵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3、我能从头到尾把古诗诵读两遍。(组长一定要督促每一位成员认真完成。)

  4、我能边读古诗,边圈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然后再拼读三遍。(组长带领本组的成员完成)

  5、写出以下多音字的拼音并给多音字组词。

  尽{jìn( )

  jǐn( )

  二、 问题交流

  1、 我们组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组通过交流讨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不能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展现提升

  1、各组派代表上黑析听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听写,并由小组长批改。

  2、 认真查找黑板上写错的地方并请同学加以纠正。(要求:字迹工整、大方)

  3、 展示你初读课文后的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理解古诗含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辫一辨,再组词。

  {入(   )

  人(   ) {尽(   )

  冬(   )

  二、问题交流

  1、通过学习,我们组解决了以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组通过讨论交流,还有以下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帮帮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现提升

  1、说我的收获。

  2、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巩固达标。

  完成课后练习2。

  附录:

  《登鹳雀楼》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10]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11]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上一篇:导学案《古诗四首》 下一篇:所见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