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中的这两句诗在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王古诗新唱可以让小朋友们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更加熟练的记住这首诗,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新唱之《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唐)王之涣作词:王之涣
作曲:阎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2.尽:落下。
3.欲:想。
4.穷:尽。
5.更:再。
【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知识延伸】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不是王之涣?
我们今天欣赏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明确地说明它的作者是王之涣。然而其实这个作者王之涣,是很有问题的一个事情。
《国秀集》中收录了这首诗,但是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本子有两点不同:第一,它的末句不是 “更上一层楼”,而是“更上一重楼”,“一层”和“一重”是一个区别。第二,它的作者不是王之涣,是朱斌。即是说唐玄宗天宝三年大学士芮挺章编《国秀集》的时候,明确地记载它的作者是朱斌,那就带来一个问题,究竟它的作者是朱斌还是王之涣。
而芮挺章编的《国秀集》是唐人编的唐诗集,也就是当代人编的当代诗歌集,所以按照一般的常理来说,可靠性比较强。之后宋人做了大量的.唐诗整理工作,这里我们举两条文献来谈一下。一是宋代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他写有一部书叫《温公续诗话》。其中记录了“白日依山尽”这首诗,而且说明了它的作者是王之美,这出现了第三个作者。
第二个我们需要知道的文献,是宋代一个著名的文人科学家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他在《梦溪笔谈》中,他提到了这首诗,还说这首诗的作者叫王文涣。王文涣跟王之涣就有点意思了,我估计大概用毛笔去写“文”和“之”的时候,可能由于写作和传抄过程中会出现一点错误,王文涣和王之涣还比较接近。
另外,宋人又一个出问题的地方,是在宋太宗时期编的三大书中:第一部是《文苑英华》,第二部就是《太平广记》,还有第三部书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和这篇作品无观。和这篇作品有关的是《文苑英华》,在《文苑英华》记录这首诗的时候,明确地记录“白日依山尽”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可见,把这首诗的作者定为王之涣的始作俑者是宋人编的《文苑英华》。
《国秀集》的编纂是天宝三年,到《文苑英华》的编纂年限中间相差了四百多年。对于我们来说,是相信当代的唐人,还是相信四百六十年后的宋人?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相信《国秀集》的唐人。
而造成我们今天认为《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集》定这个“白日依山尽”这首诗是王之涣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另一个是流传更广的一个清人名为孙洙所编的一部《唐诗三百首》,它里面把《登鹳雀楼》的作者也定为王之涣。由于有《唐诗别裁集》,又有《唐诗三百首》都说是唐代的王之涣,所以这首诗就名正言顺地归入了王之涣的名下了。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负责任地说,《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这首名作不是王之涣的,它的作者应当是朱斌。可惜朱斌在那个时代去世太早,尚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朱斌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他的作品被王之涣冒名顶替了许多年,它成就了王之涣却毁掉了朱斌。
到今天,我们应当为朱斌正名,这样王之涣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边塞诗人,同时我们也应当给朱斌一席之地。
不过,估计王之涣也挺冤屈的,并不是人家想要盗窃别人的知识成果哎╮(╯▽╰)╭。
【古诗新唱之《登鹳雀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