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是在上一节课介绍中国民族乐器的基础上,由民族管弦乐的演奏形式来表现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通俗音乐,而不喜欢我国的民族音乐。他们可以说出许多歌星的名字,说出许多通俗歌曲的名称,却对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不闻不问,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同学连一些乐器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所以为了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先给学生听音乐辨别乐器的形式来引入课题。
教学过程:
一、 题引入
课题引入的音乐一共有四段,前三段是由乐器独奏的,第四段是有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演奏的,在这里我就适时的向学生提出了问题:第四段音乐和前面三段有什么区别?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是由什么乐器所独奏的,而第四段则是由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来演奏的。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引入了这节课的课题《春江花月夜》。我觉得在课题的引入这样设计还是很好的,学生能够把上节课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且可以积极的思考。
二、 作品介绍
在介绍作品之前,我不是单纯的就把作品的前前后后都讲了出来,而是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探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的形式来介绍作品,我觉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是我在总结的时候讲的相关的东西大多了。
三、 作品欣赏
在作品欣赏前我向学生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1、作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3、主奏乐器有哪些?
并且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做好记录,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下到学生中间稍稍指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比较长,在加上他们的音乐素质差,如果不这样的话学生就很难理解作品
四、 理解作品
这是属于学生的感知阶段,把声音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我要求他们互相交流探讨,然后叫学生发表意见,并且做适时的引导。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还是重点突破得不够,还有待加强。
五、 知识点的讲解
在这个作品里面牵涉到了我们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一个知识点“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我要求他们重新听作品的前四部分,自己发现,总结,收效还是不错,极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出来。
六、 听音乐配画
在这里我选了几幅画要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来选择和画的意境相似的画。这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作品,美术和音乐都属于艺术,是相通的。所采用的是视听觉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七、 主题旋律的演唱和演奏
在这里我先教唱了主题旋律然后有学生上台任意选择我所准备的乐器来演奏这个主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
总之这堂课,我总的感觉起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让自己发现了许多的不足,收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