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表现手法

时间:2021-08-31

  这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其中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练的几句话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又那样超脱,实为浪漫与古典兼备的绝妙典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千古绝唱。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或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或云歌咏李杨爱情;或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主题”。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恨”,歌咏爱的长恨。白居易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诗分四段,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迷恋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分明。

  元和元年(806)春天,白居易为了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策试,与他的朋友元稹共同研究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把他们的政治主张写成《策林》七十五篇。白居易认为,国家虚弱、人民贫困,其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所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而为了救济时弊,就应当广开言路,使民情上达;建立采诗之官,以及时听到人民用诗歌形式反映的意见和要求。他说:“臣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已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后做过周至县尉这样的小官。然而,宦途的失意却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收获。这时他结识了好友王质夫。一次,他们游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时,谈到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这个内容正好能够批判“君之奢欲”,可以使统治者“酌人之言,补已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