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a3纸

时间:2021-08-31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2017年清明节是4月4日。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清明节手抄报a3纸,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a3纸

  清明节手抄报篇一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落在春分后第十五天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扫墓节、三月节等。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中上坟扫墓是清明节的例行活动。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体现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基于以上的各种意义,清明节也因此成了华裔的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祭扫的意义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家庭祭扫,一个是国家祭扫。 家庭祭扫主要是祭拜自己的祖宗,通过祭拜自己祖宗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国家祭扫主要是共同的祖先,通过祭扫带来整个民族和睦的关系,意义重大。

  虽然至圣先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他却提倡“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样的,当我们上坟祭祖时,也应该把祖先当作在生那样敬奉。 身为儿孙者,应该以感恩心为先人除去坟地的野草,恭敬献上鲜花供品,并慎重地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 压在坟上(称之为“挂纸”)。这些动作虽然普通不过,但这是感恩,也是后裔可以为祖先做的事。“祭如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仅随众草草而祭,然后匆匆而散。

  若是我们能够把这份感恩之情用于日常生活中,好好感谢生养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师长、真心对我们的朋友以及帮助过我们的人,那么,这个人间将变成和乐无嗔怨的净土。

  今日,现代化和现实主义正向我们逼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代了旧有的思想;新的道德观、人生观也逐渐淘汰旧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可是,这并不等于华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就可作废,更不能说上坟祭祖等礼节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依然需要感谢为我们受尽苦难的先辈,并慎重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每逢清明节(当然其它日子亦可),我们应前往先人的.长眠处祭奠,献上一束鲜花,献上庄严的礼仪,也一并献上我们的真诚和感恩心。

清明节手抄报a3纸

  清明节手抄报篇二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至少在西汉就已形成。最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也有说法是在清明前两天。最初寒食节持续一个月,后来逐渐变为三天,其间禁火,要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首先是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隋代杜公瞻在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仲春修火禁则各持己见。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季春将出火也”,“火”就是大火星。许多学者认为“禁火”的习俗是出于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

  这种说法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为了避让大火星,老百姓不能生火做饭长达一月,又在乍暖还寒的气候中,未免不合情理。而且,周代虽有禁火之制,禁的却不是炊用之火,而是冶炼之火。

  其次是改火说,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

  最早提出寒食节应起源于“改火”习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误》的“火”条中谈道:“《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