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

时间:2021-08-31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下面是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随小编来看看吧。

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时至今日,这种习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亲说,“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着儿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头。

  “拗九节”的故事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黝垢(福清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

  这天是正月廿九日。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演绎出“拗九节”这个民俗,流传至今。

  “过九”的习俗

  “过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据说也与目连的`母亲有关。据说目连送粥时恰是正月廿九日,目连母亲当时又恰好是二十九岁,因生前行恶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人们认为她是“过不了九”,因此为逢凶化吉,人们给年龄逢九者吃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后来,这种风俗又扩大到年龄逢九的倍数者。

  另一说是古人以为“九”是个位数中最大者,只有“天子”皇帝才堪受用,即所谓“九五之尊”,一般平头百姓是承受不了的,俗话为 “难载福”,福清方言中就有“七兴八败难过九”的俗语,故以“九”是个“坎”。要过这个坎,只有吃了太平面才会保平安,这才有了“过九”的节俗。此说在福清人自古就有生怕年老多病者过不了九的风俗中也得到印证。

  因此,福清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岁数逢九(即明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或九的倍数(即暗九,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四十五岁……)的人,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所以此节又叫“孝九节”和“拗九节”(意即把不吉利的“九”拗避过去)。已婚妇女也要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

  拗九粥

  煮“拗九粥”有讲究,要经过多道工序,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红糖板等材料。这样煮的粥色、香、营养一应俱全。

  一碗拗九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

  有人说,子女与老人的住处最好是“一碗粥”的距离——从子女家中送到老人手中,粥还是热的。这是亲情关怀的温度,更是衡量子女孝心的尺度。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孝心表达还是爱心传递,有时并不需要重金厚礼,只需要“一碗粥”的真情,一声问候的尊重,一个微笑的善意,而这些只是举手之劳,人人皆可为之。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愉悦。

  “一碗粥”的温度,是孝亲文化的传承,是孝敬感恩的温暖。请在拗九节的日子里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熬粥、送粥,回归亲情孝心,传递温暖。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一碗粥能让父母温暖,那浓浓的粥香里洋溢着爱、饱含着情,传递着孝。

  拗九节是福清古俗,虽然传说中有迷信成份,但它的积极意义仍远远大于消极因素,尤其近年来人们在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精神文明活动中,挖掘并放大了传说中的目连孝母,节俗中尊老数贤等优秀传统,把坳九节定位为“孝顺节”,更使这一传统节日增添和强化了适应时代的正能量,使拗九节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相关文章:

1.拗九节手抄报画

2.拗九节手抄报

3.拗九节手抄报图片

4.拗九节手抄报相关资料

5.小学生拗九节手抄报

6.拗九节的由来手抄报

7.福州拗九节的手抄报

8.浓浓拗九节手抄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