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春色,芳菲人间。今天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在这个向地球家园表达敬意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用“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的主题,目的就是通过纪念活动,提高国人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让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在行动上,让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理念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地球母亲,给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也正是在地球家园上,人类世代耕作,繁衍生息。受惠于地球母亲和地球家园,人类文明在近代200多年的时间里大跨步前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量有限,不可以随意挥霍,它的环境承受力有限,不可以任意破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负荷已经越来越沉重。在过去的100年里,由于人类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地球资源的存量加速耗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给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敲起了警钟,人类正在承受极端天气带来的种种危害。
珍惜地球资源,对于今天的中国,显然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陆地面积却仅约全世界十五分之一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大国,迄今已经发现了170余种矿产,即使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2009年,我们仍然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98处,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1.2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7234亿立方米,铁矿新增查明资源储量35.2亿吨。然而,我们毕竟是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耗量又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是现实的选择。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土地和矿产的开发利用,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的时间,我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的近十年来,土地保护利用和矿产勘查开采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也正因为发展迅猛,很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凸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更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全新的理念,更需要走全新的道路。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基本国情下,在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供给刚性制约,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资源的利用,消耗越少,造成的污染相对就越小。在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非常明确地强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关键词,低碳生活正在成为有品质生活的标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国家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保护地球资源和地球环境,是我们的神圣使命。2010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土资源领域深化管理改革,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关键一年。“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如何切实解决好资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而重要。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落实到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中,就是要在切实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切实积极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勘查开采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要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采率、选冶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要积极主动开拓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建立我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开展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启动二氧化碳储存示范工程。开展全国地热资源现状普查、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积极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政府部门义不容辞,同时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为未来中国的社会风尚。
【板报内容资料:《珍惜资源低碳生活》】相关文章:
1.低碳生活小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