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些富有情感的,变幻无穷的汉字,给予了中国人一种智慧,一种力量,让华夏儿女像这汉字一样奔放,苍劲,有力的走了在世界的前端。下面是有趣的汉字手抄报五年级,希望你能喜欢。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用纸笔写作已经是一件非常稀罕甚至有点“奢侈”的事.且不说手写费时费力、不方便调整和更改,仅仅是克服“提笔忘字”的困扰,就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了.在面对必须手写的内容时,很多人已经习惯将电脑或手机打开放在一旁“随时求助”,甚至变“手写”为“手抄”:先在电脑写好,再誊写到纸上.
随着电脑风风火火闯入我们的世界,许多人扔掉了手中的笔和纸,习惯了“无纸化”工作、生活,“写字”的意识越来越淡化,甚至很多人竟然发展到不会写字的地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玩起电脑来又快又好,可一旦要求“写字”,要么是敷衍了事,要么就是长胳膊短腿毫无章法,缺一笔多一笔的情况随处可见. 即便是一些中小学教师,“三笔字”(粉笔、钢笔、毛笔字)的达标率也低得可怜.一些青年教师因自己板书一般,而不敢要求学生加强写字的训练.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批外来词、生造词冲击着网络,类似“MM”、“GG”等网络语言大行其道,汉字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遗忘.虽然意思能懂,但那汉字的神韵和意境全没了.假如有一天,我们引以为豪的书画同体的汉字消亡,代之以拉丁化的拼音,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电脑从未绑架过我们,真正俘虏我们的是我们总想偶尔偷懒一下的想法.好在专家说“电脑失写症”是暂时症状,通过反复练习能找回从前的感觉.白领们只要有心重操旧“笔”,键盘带给我们的缺失———对汉字的缺失是可以弥补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