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曾言:历史的深度决定了文化的厚度。当我震撼于三公司的文化底蕴,不禁疑窦丛生,这样的企业文化究竟从何而来?
历史的繁华成就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这一切疑问,在我进入三公司档案馆后,都有了清晰的答案。李晓红部长带我们走进略显幽静的老办公楼大院,深情的回忆着留在每栋大楼里的美好回忆。一个让人充满温暖回忆的地方,不但是每个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更是每个有志青年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档案室有些阴冷,由原来的食堂改建而成。这里寂静但并不荒芜。相反,三公司历史的赞歌在这里茂盛生长,空旷的档案室中数不清有多少排铁柜,每个铁柜上略带锈渍的锁头显示着这里面档案的岁月悠长。
我们按照年份,从1978年的《学大庆简报》一直到新世纪的《中建三公司》,全部搬出来,逐个浏览。每一页泛黄的纸张上还留有当年勾画的痕迹,窸窣的翻页声中我久久沉默,厚重的历史让我充满敬畏。
对于历史,我们本就该充满敬畏的去阅读。从1978年的简报开始,那里有我们三公司人一代又一代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汗水,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我们最初的文档,每张报纸后面,是整整一沓的稿纸,龙飞凤舞,展中建风采,妙语连珠,显三公司风貌。每张墨迹斑斑的稿纸,都承载着三公司人的希望和梦想。如果说三公司的历史是一部书,那这本书中有太多温馨的章节。在《施工信息》的每一期,都会有员工的来稿,或畅想未来豪情万丈,或立足当下扎实工作,或铿锵诗歌唱响时代华章,或紧致小说述说温情故事,或回忆温暖含情脉脉,或怀念亲友深情款款。每一篇文章不再是干冷的铅字,而是一页页手稿上的温润回忆。
前辈不断努力才有如今成绩
我很庆幸,还能看到这些遥远的档案,三十余年风雨兼程,三公司的辉煌正是从这些前辈们披荆斩棘而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辈们以汗水谱写成的青春之歌,正是激励我们、感动我们、启迪我们的最好教材。
给我最大感动的,还是三公司人的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在1989年的《施工信息》中,有“以苦为乐”的专题征文,有一篇印象尤为深刻,是四处彭世福先生写的《永没忘记创业者的歌》,其中他写道“三个石头架只锅,帐篷搭在山窝窝,金沙江里端盆水,洗脸洗脚还浇禾。”三公司如今的“江湖地位”,正是源于当年创业者的以苦为乐,当年他们满怀梦想,将青春与激情浇灌在一个个建筑工地上,铸就了三公司的信誉,铸就了三公司的精彩,更铸就了三公司的辉煌。
让我感慨的,还有每一份报纸中字里行间的温暖,无论是贴心的提示怎样预防感冒,怎样远离肠道疾病,还是简单有力的警示十害,杜绝黄色书刊。我们建设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家园,更是自己企业的家。我们中建五局的精神,以“信”“和”为核心,何为信?一辈辈三公司人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所铸就、所坚持、所信仰的就是我们的“信”,而何为“和”?我们三公司人内部为家和、外部为人和、走至社会为和谐,家和万事兴, 企业内部有温暖,有关怀,有梦想,员工以企业为家,人人甘于奉献,愿意奉献,乐于奉献。这样的和促使我们走向更高的台阶。
三公司所具有的,绝非仅仅的各家只扫门前雪。乐于奉献的三公司人,不仅将青春奉献给工作,更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在90年代初,三公司上海分公司有一位仇先生的儿子不幸患白血病,当时三公司人即踊跃捐款近十万元来帮助仇先生一家渡过难关。然而,爱心并没局限在三公司内部。在98年,三公司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抢险,哪里险情重,哪里就有三公司人,在抗洪中,我们发挥所长,科学排涝,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为抗洪抢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五局人更是第一时间内成立指挥部,出动数百人前往前线救灾,第一时间有数千人进行献血,共筹集物资500余万元,爱心让我们不断温暖比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们在每一次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的企业建筑的是钢筋水泥的冰冷的高楼大厦,但我们构筑的却是热血温暖的企业文化。
继往开来我们要将青春挥洒在当代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轻薄的民族,没有历史的企业是缺少沉淀的企业。历史不是我们的包袱,相反,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超英精神”,我们所提倡的“三化合一”,并非是一朝一夕。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厚重的文化底蕴长期的酝酿,才形成了我们的“超英精神”,才产生了诸如陈超英书记等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一代五局人。“矢志不渝的信念、公而忘私的情操、是非分明的品格、以苦为乐的境界、言行一致的作风、关爱群众的美德”,这样的超英精神,恰是五局人不断沉淀,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结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如每一个建筑都是由一砖一瓦,踏实牢固的建起,三公司的历史与磅礴,也同样由这些前辈们一点一滴建成。翻阅报纸,偶尔仍能看到现在的领导年轻时的模样。彼时年轻的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三公司,现在经过生活淬炼过的他们,又将用三公司精神带领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仅来三公司一天,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阅读历史即可推演现在,拼搏当下才能创造美好未来,来三公司,为自己,也为三公司的美好未来,开始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