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这篇课文笔者教过多次,也听过不少教学研究课,但总觉得有平铺直叙和琐碎之嫌。究其原因,是没有选准教学的突破口。在实践中,笔者选择作者对老人的两个“疑惑”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寻找“疑惑”。
师:同学们,作者原来就认识和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吗?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生读,寻找文中的两个疑问句)
(1)“您老工作挺累吧?”
(2)“您老有60岁了吧?”
第一个疑惑:“累?不累!”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究竟累不累?
预设:“不累,不累。”——老人感到不累。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对老人产生“累”的疑惑呢?
预设:从以下“三点”引导。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1)从天游峰的特点看——“天险”中见累。
(2)从“我”和游客登天游峰的感受看——“疲惫”中显累。
(3)从老人的劳动量来看——“劳苦”中有累。
师:从对以上文字的解读中,“我”对老人产生“累”的疑惑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老人连说“不累,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朗读老人的回答,感悟“不累”的内涵。)
“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1)感悟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之所以“不累”,是因为乐在其中。
(2)感悟老人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之所以“不累”,是因为爱在其中。
(3)感悟老人美好的生活态度。之所以“不累”,是因为美在其中。
第二个疑惑:“60岁?70岁!”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究竟是60岁还是70岁?
预设:老人伸出了七个指头——老人已经70岁了。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对老人产生“60岁”的疑惑呢?
预设:从以下“三点”引导。
(1)老人的外貌疑似“60岁”。
(2)老人坚守岗位疑似“60岁”。
(3)老人劳动的精神状态疑似“60岁”。
师:一般来说,70岁的老人应该早就回家颐养天年了,但是老人为什么仍然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呢?
(学生朗读,感悟“70岁”的内涵。)
“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1)感悟老人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心情不老。
(2)感悟老人走近自然、走进自然的博大胸襟——心境不老。
(3)感悟老人自信自强的精神追求——心志不老。
2.体昧“疑惑”中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我们从对老人“累与不累”和“60岁与70岁”的疑惑中,已经感受到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出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