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心得:思路是经问题是纬
每每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后,总有一些体会。对于一些老师们奉献的好的、该学习的东西心存感激,对于该质疑的、不足的值得探讨的,也想说出来,一吐为快。有人说:看别人上课是眼高手低的事,看,是能看出许多毛病的,轮到自己也是问题多多。其实我在此绝非挑刺,也决不在细节上过分要求。只是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看地图,标位置要有个坐标,写文章,理思路,也得有个经纬,才能找到重点、难点、找到突破点。经纬交接处,便是文章要思考,要突破、要拓展、要辐射的地方。内行者,看一节课的优劣,只需看教学思路,和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设计的优劣,便能推知一节课的好坏。比较本次两节课就清楚了。《黄河象》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上得思路清晰,抓住三个大的、总的问题(经):一、黄河象的特点;二是、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落水经过;三是、这副黄河象的骨架化石的发现发掘过程。尤其是,对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处理的相当好。看几个问题(纬)便知:⑴
为什么这么完整?⑵这个庞然大物是怎么死的?
⑶科学家想象的如此生动,依据是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最终都指向科学家对黄河象的落水经过的合理想象上来。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读、思、找、想,再读、思、找、想、总结。如第一个经纬交接处:(经)黄河象的特点?答案:完整。(纬)为什么这么完整?答案:死后没被移动过。那么围绕这个问题就可以拓展了:怎么死的?,为什么说死后没被移动过?依据是什么?自然过渡到对科学家假想部分的.学习。而对于这一节的学习,教师通过几个最重要的细节推测,在文章中找根据,从而教给学生的思考方法:如怎么知道大象是失足落水?(斜插、脚踩)教师恰到好处的示范、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指路。然后教师通过填空式练习将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在完成了一系列的练习后。学生脑海中的一个个“结”也就解开了,如,时间为什么说是中午?为什么只有一头象落水?天气与大象失足落水的关系?等等。甚至包括对大象周边环境分描写,如周围的树木。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并获得解决,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当时老象的落水过程的生动情景。对于重点段落的学习,教师仍没忘记立足语文的特点,不忘字、词、句的学习和体会,最后总结:科学家的假想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是凭空想象的啊!整节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丝丝相扣。
相比而言。《丰碑》对这方面的处理就有些逊色,没有抓住文章的经脉,本来还可以从她的板书上看出点什么,结果让人抓不住要领,主要问题没把握好,其实文章有个暗线(经线):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饥寒交迫的疲惫之师红军,能翻过这座鸟都难以飞跃的雪山?
(文章结尾)红军翻过了雪山!中间的事例就是说明红军为什么能以这样的装备翻越雪山的。以军需处长冻死在雪山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么(纬线)是什么?①开头的问题,结尾的答案;②中间的内容只要抓住几个片段,即军需处长牺牲的画面;将军的几次动作描写和神态的变化。把他们进行整合、发掘,深挖。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华和内在联系。主旨当不在话下了。而这位老师却提出了一系列没有梯度,可以说无需真正思考的问题,如:哪些词体现困难重重?我们的将军是怎么做的呢?将军听到有人冻死,神态有什么变化?看出什么?问题碎、没有拓展和思考的空间。等于是重复课文内容。提问题,解答等实际是无效劳动。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教学。
找准突破点,所以一篇文章的教学,要把握好大的思路,设计好关键的一些问题,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
【教研活动心得:思路是经问题是纬】相关文章:
1.教研活动心得总结
2.教研活动心得感悟
3.教研活动心得例文
4.教研活动心得示例
5.成长胜经读书心得
6.诗经读书心得
7.孝经读书心得
8.读《金刚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