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从“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操作演示,引发学生思维;精心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交给方法,让学生会思维;重视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这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创设情境、操作演示、精心设疑、交给方法、重视过程。
正文:
前苏联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状态中发展数学思维。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上,上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个猜谜游戏。”学生立即被吸引,集中精力听老师提出的要求:“现在请你们说出一个任意数,我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而且脱口而出。它们能不能被2.5整除。信不信,试试看。”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被调动起来,纷纷举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数,他们话音刚落,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学生验证我的答案完全正确后,感到非常惊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就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像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新知的心情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操作演示,引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教师要想使学生在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过程中,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就必须以具体形象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让学生亲自去操作、观察、感知和理解思考,把获取知识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先将全班学生每俩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4根8厘米长的黄色小棒,4根5厘米长的蓝色小棒,8个黑色的三角接头。再让每组的两个同学一起合作,选择恰当的材料拼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数分钟后,学生拼出了三种不同的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一比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于所给的材料充足,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凭借头脑中已有的长方体表象,选择、调整、确定所需的小棒,拼搭出不同的长方体框架。当学生把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制作出来时,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不但主动探究出长方体棱与顶点的特征,而且明白长方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学生的认识逐级深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习问题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在新旧问题的`衔接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知识点上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深化知识处提出富有灵活性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指导性的问题等。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硬币、茶杯盖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动手参与、积极探索,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思考并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
四、交给方法,让学生会思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习数学,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思维方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本质把握,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教给不同的思维方法。低年级多通过操作、图解、演示,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中年级可通过实例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高年级除了用上面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实例教给学生假设、对应、比较、转化等思维方法。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引导学生分析以上的学习过程,容易发现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认识——把平行四边形这一特定的求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这样分析以后,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实验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最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教学、结论的教学,而要加强思维方法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发现和发明的能力。让他们在经受探索和体验发现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五、重视过程,促使学生思维。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弄清楚学生是怎么想的,看学生是否正进行着如概括、抽象、猜想、分类等数学思维活动,加以强化、提炼。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寻宝者的角色,相信学生的头脑里蕴藏着诱人的宝藏,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充分的智慧去挖掘。教师要多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让你想到这个主意的”。教师要尽量避免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过早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因为过早的给予往往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萌发,使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幸熄灭。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比较“3/5和4/9的大小”这一内容,我从通分入手,引导学生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27/45和20/45,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得出27/45>20/45。当我讲完这一内容,环顾教室,一个学生正低着头玩得带劲,我想将他一军:“小明,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出乎意料,他思索片刻,给出了下面的思考过程: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12/20和12/27,再按照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得出12/20>12/27。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还可以这样比较: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3/5>1/2,4/9<1/2,所以3/5>4/9。可见,教师真要有些心理咨询师的能耐,面对学生课堂上各种反应都要有机敏的应对机智,以激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这将使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此所谓“教学相长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已存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材料,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重视展示思维的过程,最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成长。
【发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2.教师教学成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