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员工心态的几点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31

  近10年来,整个邮电系统分家不断,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连绵无穷,市场竞争从无到有并日趋惨烈,我们的员工在各个阶段的改革阵痛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身心煎熬,迷茫、忧虑、疲乏等各种滋味可谓是五味杂陈。正因为我们的员工在企业的改革中经历了太多心情变化和角色转换,因此在目前企业发展跌入低谷、转型迈向深入的大背景下,员工的心态变化更加微妙,只有切实经营好员工心态,让我们的员工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去获得快乐,才能有效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工作创造力,使企业在困难的经营形势下能实现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经营员工心态的几点心得体会

  经营员工心态必须先了解员工心态。目前,外部竞争加剧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内部人力资源改革深入带来的职业危机感是影响员工心态的两个主要因素。我们现有的员工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相继进入企业的,身份多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企业改革发展的认识角度和适应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让他们形成凝聚力、发挥战斗力,就必须下大功夫经营好他们的心态。总结近几年自己的管理工作,在经营员工心态方面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走近员工,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今天我们的员工大多都能认识到:改革是必然的,转型是必需的,身份是不固定的,面对压力是同等的,企业向前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经常给员工讲,“铁饭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背负压力时怨天尤人,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只会让自己甚至家人更加痛苦;应该钻出“牛角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理性地与其它大多数行业或单位比收入,对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做到知足常乐,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真正意识到今天不珍惜岗位,明天就必然自己寻找岗位。当然,领导在提要求,员工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当领导要求与员工诉求有落差时,管理者就应该走进员工的工作,走进员工的生活,走进员工的心灵,了解到落差点在哪里,找准相应的平衡点,对员工的闪光点要报道,对员工的困惑点要引导,通过深入的思想沟通逐步消除员工的思想困惑和不理解情绪。

  二、关爱员工,让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要经营好员工心态,必须从关心员工、帮助员工做起,凡是遇有员工婚丧嫁娶、生日、子女读书、就业、生病住院、特殊困难等,管理者都要随时予以关心和帮助。对此,我在工作中采取了“六个一”的作法,即:座谈一个班组,调研一个农村片区,家访一个困难职工,走访一户统包人员家庭,让员工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基层解决一件实事。这一做法有效拉近了员工与领导的距离,使员工把领导当成朋友、当成知己,一有意见和想法都能直接与领导沟通,使工作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到了偏远乡镇的统包员家庭,当我把慰问金送到统包员手中时,其本人及家属都非常感动,一再表示要干好工作来回报企业。可见,领导的一句关心话语、企业送去的点滴温暖,对一线员工而言就是莫大的鞭策和动力。

  三、管好员工,处理好管人、管事、干事的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管理者,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辨证地处理好管人的人、管事的人、干事的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事有人管、人有事干的目标。领导是企业的核心,要做到管好人,用好人,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去做适合自己的事;同时要教育员工既要会干事又要会处事,凡是有进步的人都能做到既能干事又会处事;此外,还要做到掌握企业的大事,观察企业的细小事,处理企业的关键事。中层管理人员是管事的人,对每一件事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时刻跟进。班组长既是管事的人,又是干事的人,要做到承接任务,真抓实干,干好每一天。一线员工是干事的人,要立足岗位,展示自己,干出成效。只要定位准确,分工明晰,上级对下级服好务,下级就能对上级负好责。

  四、引导员工,增强员工的执行力

  一是认真研究绩效考核指标,选好正确答案。在经营工作中,多分析员工收入的应发数和实发数,比分析员工每月的业绩指标会更好。在考核上,对部室一级实行量收挂钩考核;市场前端人员的绩效考核全部与量挂钩,淡化收入指标。二是将市公司的各种营销方案读懂、读透、读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让一线员工给客户推介业务时能三言两语讲清楚,客户也能听明白并理解接受,使上级的营销方案能真正在一线落地。三是以认识为抓手,加强各级的执行力。让员工真正认识到企业管理的刚性要求,即:上级的决定,认为正确的要执行,认为错误的也要执行,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各层面站的角度不同以及理解上存在差异;认为正确的去执行是对的,认为错的不去执行,那么就真的错了——这体现了一个团队是否能够做到步调一致的问题。

  不同的时间阶段,会有不同的内部改革背景和外部竞争形势,员工也必然会产生不同形态的想法。要经营好员工的心态,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但有一点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做到的,那就是为员工着想、为员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和企业互为“唇齿”,实现员工个人收入和企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