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日记》的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两个人的日记》的读后感

  日记,一般都是一个人的私用物品,自己写,自己看。而有一对父女,却是你写一页,我写一页,两个人写,两个人看,坚持了九年,读来感人至深。

  日记的作者程敏同志在日记中倾注了自己对女儿深深的爱。在对女儿的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正确有效的方法。女儿也用自己的成长给老父亲以欣慰的回报。

  这样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在今天这个房子大了,空间小了,电话多了,沟通少了的年代,他们还能坚持这种交流方法,真是太难得了。

  家庭教育的重要已经日益升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叹,生养一个孩子容易,教育好难。从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进行方方面面的胎教,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规划孩子今后该如何如何。家长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是正确的。可喜的。

  但是,现在的父母太忙了,为了孩子将来能过的更好,他们奔波在尾气超标的公路上,无暇顾及身边的一切。总是想找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挤一点点时间看看孩子的学习。只可惜大人与孩子能够交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父母回家,孩子已经睡了,孩子上学,父母可能又不在身边。渐渐的矛盾多了。维系这份亲情更多的是直白的金钱兑付。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程敏选择了给女儿留小纸条,把自己要对女儿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纸条积累的多了,女儿觉得保存起来不方便,于是建议爸爸改用日记本交流。

  有了这个方法,两个人天天坚持,日积月累,好处也越发的明显。首先是交流的及时。其次这种静态下的交流有思考的过程,措辞得体,留有余地,易于接受。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是双向的。无形中形成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可贵的。有人或许会质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面的效果都不如意,更何况是无声的交流呢。所谓“润物细无声”应该是相似的道理。

  我记得自己的一个同事就曾经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与学生交流,她的'班级是毕业班,学生大了,难免有很多事情不想被大家都知道,但又苦恼于自己解决不了,于是班主任老师就和大家建立了小本本说悄悄话的做法。据说,效果非常不错,一些青春期的敏感问题,她都处理的很好。

  读着这篇文章,不由的联想自己与女儿的相处过程。这个聪明外项的孩子可以和别人很快成为朋友,但却很难接受我走进她的生活。不论我采取怎样的示好,都无济于事。她竟然有一次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了一张便利贴:“未经我允许不准随便进入我的房间”,我看后觉得很有意思,女儿大了,想有自己的空间了。可仔细在看还有一个小括弧,里面又补充了一句话,看后,我差点晕过去。(爸爸除外)。

  苍天!一家三口,两个人可以进入,那明摆着就是我不能进她的房间。当时的心情真是生气至极,伤心至极,失望至极。

  女儿喜欢画漫画,有一次,送我一幅,我一看,把我画的好漂亮,这说明女儿还是喜欢我的。漫画旁边还有一段对白;妈妈我最希望你能回到童年!第一感觉很舒服,再仔细一想孩子还是给予了另一层含义的。因为她说过我不了解她们这些小屁孩儿的想法。原来如此啊。

  这些不能全怪孩子,我应该反思自己。爱是没少付出,可惜方式不恰当,利用自己与她在一个学校的便利条件,我对她的一切都了如执掌,上课听讲如何,作业写的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课间活动如何、、、、、、、很多时候误解了她,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亡羊补牢还不晚,更何况这个“牢”的补救是那么的有价值。所以,我也一定要找到与女儿相处的最好方法。

  人生的规划真的无须多么的久远,无须多么的庞大。塌实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做一个幸福的家长!做一个快乐的老师!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