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统领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纯粹地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
优点。
1、情景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两个问题的情景都是和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关,比如第一个问题我把班内草莓组20个学生分4个小组进行背诵乘法口诀比赛,通过这个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利用除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动手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学生通过摆一摆或者画一画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直接引出解决问题还可以用除法算式,再向学生介绍除号时让学生知道除号就是平均分,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本节课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外,更加注重生与生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除法,所以在读时好多学生总是把除以读作 除,如果在基础阶段学生对除和除以的感念弄不清楚,会对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造成困难,所以在学生读错时让学生指出错误,使学生对知识建立更深的.印象。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过于依靠教参和教案,使课堂容量过大,造成本节课的课堂效率不高。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尤其是教学环节的过度阶段时语言衔接不够精炼。所以给人感觉特别生硬。
3、教学时不能够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数学课中来,造成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本堂课我试图用讨论、合作,运用多种形式概括乘、除法的意义。这样做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除法与乘法有一定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在写乘除法关系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举例后发现,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如:3×0=0只能写成0÷3=0,不能写成0÷0=3。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除数不能为 0”。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在大量的举例后对乘、除法的意义有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以文字、图形、字母多种形式解释了乘、除法的意义。有的小组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他们用文字形式进行了概括。有的小组用图形“○、□、△”的形式表示,他们认为如果□×○=△,那么△÷○=□或△÷□=○,但这里除数不能为0。有的小组则用字母“a、b、c”的形式表示,他们认为如果a×b=c,那么c÷a=b 或 c÷b=a,除数也不能为0。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了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乘、除法的意义。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