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其中最为重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第一课时的内容非常重要,虽说不用太多的时间去讲授,但给学生留足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中的地位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但内容要多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自己的感觉来看在进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理特征的教学时时间都超过了原来预计的时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高估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此想到如何相对客观的评价学生学情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二是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没认真考虑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可能会花费的时间。看来要比较准确地计算课堂容量容不得半点“大概”,必须认真地考虑到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说,讲练结合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虽也有随堂练习,但那些练习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性的练习,谈不上能力,与考试的要求相差甚远。这是不是讲练结合?如果是,可不可以让其更接近考试实际一些?即使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练习——对于学习习惯好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会做这一工作的。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精而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我选取了多幅图片。在后面讲解各种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又选取了不同的图片。虽然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教学效果好。用好书本的图片。书本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编者尽心挑选的,都是绝佳的材料。《中国的地形》这幅分层设色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材料:看这幅图片颜色多不多,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教学教学,在教中不断学习成长。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6.地形和地势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