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上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能够实现目标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1、高一时,学生在数学中以及学习过指数函数,所以对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解不是很难。

  2、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很容易理解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所以,生物学习应该尽可能多的联系现实生活。

  但本节课也有几个地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

  1、对于公式Nt=N0λt的具体应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应用自如。

  2、对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可以先指出有哪些意义,然后让学生具体举例。这需要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给学生做好铺垫,并适当引导。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以“群落的结构”这一内容为主线,在教材提供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教学,在上课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丰富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获得有关群落结构的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3

  在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上面两个指导思想为标准,我完成了校级公开课《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课的教学。这也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开始备课时,我除了研究教参和课本外,还查阅资料,选择案例,参考其它课题组的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和再设计。这个过程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过程,一直减到最简,保留真正有效的部分,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反复修改,反复斟酌语言的表达。

  按新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即老师少讲,多给学生思考和练的时间。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尽管教学思路的设计比较好,但PPT的切换比较快,语速也比较快,让人觉得有点“赶课”的感觉,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在双边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比如“控制有害生物老鼠的种群数量”,但没有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也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所以课堂讨论的气氛不热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平淡性叙述语言过多,语言节奏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也未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欲望。在上课过程中,始终在讲台上走动,没有走下去,如学生填表绘制细菌的曲线图时,没有下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上课的条理比较清晰,但在某些知识点的处理上不够完善。比如在讲授种群的增长模型时,案例不够丰富,问题不够精简。在细节上也有很多不足,如板书不整齐。由于进度快,整个内容讲完还多出三到四分钟时间,但却没有给学生做总结归纳。

  最后感谢教研组的老师对我本次公开课的支持和宝贵意见,感谢校领导在课后对我的悉心指导和点拨!通过公开课,我看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争取更快、更大的进步!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种群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2.种群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3.《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4.种群数量变化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5.《感知数量》教学反思

6.《种群数量的变化》高二生物说课稿

7.《感知数量》教学反思

8.单价×数量=总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