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高一地理必修上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知识,即:了解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第三章最后一节,也是自然地理环境部分的最后一节。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不难看出这节内容的地位就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融合。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节知识的学习是今后进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理论依据,所以这节内容的学习对整个高中地理教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②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③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认识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有序平衡系统,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直观性、抽象性和系统性较差。所以教材编写时编者并没有从系统论甚至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只是通过大量实例让同学们感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直观联系,进而体会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
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是采用大量的景观图片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从表象上感受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产生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差异性所属的分域尺度等原理性的知识明显淡化,甚至不提,教材的编写设计是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地位和编者意图的理解,依据课程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能够根据某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基本判定该地的可能出现的陆地自然带类型。
德育目标
1、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全局观念。
2、树立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观。
三、说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教材的分析,对课标的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三大地域分异规律。教学的难点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四、说教法、学法
每一节课都要用到多种教学方法,这节课的知识是自然地理环境部分的总结、归纳、融合,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从地理表象中形成地理概念,发现地理规律,通过这样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讨论。同学们进行观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分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对比、分析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采用录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接切题,让同学们从录像中挖掘出对本节课学习有用的知识。
[新课讲授及重、难点的突破]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始终采用:从认识地理表象,上升到总结地理规律,最后又将地理规律应用于地理实践中的步骤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安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的具体来说: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采用录像资料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明确整体性的含义以及整体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教学主要通过景观图对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分布图”进行分析,实现图文转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角度。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了教学主要采用联系同学们平时爬山的感受引出珠峰的垂直带谱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通过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来迁移学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联系学生实际进行知识拓展。
对非地带性分异的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是弱化的。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①是本节课教学内容容量本身较大。②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是极为复杂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所以考虑应该在今后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结合具体地域进行分析。
[小结]通过知识小结为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实出重点。
[教学反馈]
在教学中通过反馈性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课后分组了解玉溪的大气、水、生物、土壤、地貌等各方面的特征,并综合分析玉溪的区域特征。
六、说教后感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一些粗浅认识,可能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
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无止境的,每次上完课后,总会感觉 似乎还有许多地方的处理应该可以更好一些,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努力。
谢谢大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