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聊聊这本书。

  大多数读者,读完之后为里面的孩子感到心疼,我虽然也是,但我更多会为这些父母难过。

  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和普罗大众差不多的母亲,不是特别会带孩子的,也不是情绪管控很好的,常常也会用外界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孩子的母亲。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我觉得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育儿这件事上便是有诸多经验可以利用,但真正做母亲后,发现被这个观点耽误了。

  育儿这个事,从来没有人,天生很擅长。

  不管你有多少经验,不同的孩子,经验都不适用,你只能花时间和精力,察觉孩子的不一样,找出和他们共处的方法。

  注意,我说的是,共处,不是教养。

  书中的父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知道如何当父母,一种是真的不适合当父母。可是他们都最终都成为了父母,为的只是一个“正常”的标签。

  -正常地长大,学习,成绩要去到平均分。

  -正常地上兴趣班,平时有演艺活动,要能正常地表演。

  -正常地完成人生轨迹,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获得体面的职业。

  -买车,买房,有存款,然后有家庭,有小孩,然后再重复循环。

  每一个父母,都是从孩子长成的,即使我们不满足自己被养大的方式,却又逃不出被自己孩子厌恶的结果。

  没有哪个做父母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快乐,所以我们把“快乐”进行模式化,让孩子去一一满足这里面的条件。

  分数考好了,孩子更自信;

  考级成功,孩子有成就感。

  比起学习和看电视,问问孩子哪个更快乐,孩子肯定会选择后者,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敢冒险,因为我们害怕孩子日后没办法从竞争中胜出,成为班级里“不正常”的那个。

  我们害怕别人说我们没有尽到做家长的“义务”,我们害怕孩子有一天回头怪我们“当初为什么不更加严格”。

  所以,我们只能以爱之名,做出种种丝毫感觉不到爱的行为,去掩饰我们因为害怕被贴上“不作为父母”标签的恐慌。

  是我们错了吗?

  之前有部大火的日剧,叫做《坡道上的家》,故事由一个案件展开,一位母亲在浴缸淹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婴儿,该剧的主角,一个3岁女孩儿的妈妈,被选为了陪审团一员,在参与这个案件审理过程中,逐渐回忆起自己之前的种种经历。

  那位弑婴的母亲,倾尽全力,却依然得到丈夫的厌弃

  法庭最后宣判的结果是,母亲有罪,但是不是她一个人犯下的罪,是整个家庭犯下的罪,是整个社会犯下的罪。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似乎这里面的每个女性角色,都在经历着被告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有的撑了过去,有的撑不下去。

  如果单纯去指责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当然轻松了。现在和孩子相关的指标,都和父母捆绑在了一起。

  成绩不好,父母管教不到位;

  性格内向,父亲或者母亲性格不好;

  没考上好的大学,父母没有给孩子补足够多的课;

  相亲不成功,父母没生出好看的小孩,或者父母没有给购置房车。

  再说得近一些,相信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生病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这次又是为什么生病了?”

  很多人认为,病理难题,是可以通过精细养育去解决的。“长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句老话,在孩子身上不管用。孩子生病,就是爹妈没养好。

  在我成为母亲的这一路上,从来没有人系统地教过我应该怎么去做,有的只是以“为你好”的方式,随意说出的不经科学论证的“偏方”,或者对我的行为随意臆想的指责。

  我每天要做的,除了要去对听到的所有消息进行真伪的甄别,还要去探寻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针对孩子每天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调整,然后深夜里独自面对自己一天育儿失败的懊恼。

  我曾经翻到过几十年前,我妈写的育儿日记,记录着她和我每天喜怒哀乐,她会因为我能多说一个字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为我在她下夜班后,吵闹着要她陪我玩而怒气冲天。

  育儿难题,世世代代都存在着,与其去指责频频发生的个例有罪,不如一起想想如何建立合理的体系,让人们可以好好地做父母。

  这本书里的父母们,除了陈小乖的父母,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殚精竭虑呢?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背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呢?

  包括正在读文字的你,难道不是每天在困惑和愧疚的泥泞中,独自挣扎着匍匐前行吗?

  而且,不管做什么,最终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正常”标准,就是不合格父母,会沦为别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么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父母和子女只是互相陪伴的关系,再多一点,父母和孩子只是师生关系,你见过谁的班主任,因为学生没有出人头地,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吗?

  就像上帝只给了人们种子,人们需要自己去播种。每个人生来带着某种天赋,发挥得如何,也要看孩子自己。

  “亲”和“子”捆绑太紧,独立的人格,自然就不能长成,最终只能一方继续悲怆地独立施加影响,另一方满腹恼骚地继续逃避责任。

  如果爱情也需要互相接纳和磨合,那么亲情就是在无条件互相接纳时,给与对方空间与尊重。

  所以做父母的各位,放轻松一些,好好爱一下自己,也许只有这样,你才会好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

  最后用《坡道上的家》案件的宣判词来结尾:

  现在开始宣布判决,被告人请上前。

  主文: 现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判决前拘留200日算入其中。

  现陈述判决理由: 法院根据有证据之事实,认为被告人在案发当时有责任能力。同时作为母亲,本应保护被害者,却在被害者8个月大时,就将其杀害,不得不说这责任重大。(停顿)

  但同时,因初次育儿常感到困惑,又被周围的人无心的言行所影响,更丧失了自信。没有人来帮助自己,也无法求助,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停顿,法官抬头看被告人)

  被告人的罪行是由被告人独自犯下的,但究其根本,和本次案件有关系的包括被告人丈夫和婆婆在内的家庭成员等所有人的各种情况混合在一起,最终对被告人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才是根本原因。在此意义上,被告人的罪行,属不可避免之行为。其所有责任,都由被告人一人背负,未必妥当。

  法庭认为,这原本应由所有相关人员共同承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随笔

2.“孩子不是你的”最伤男人的话

3.孩子不是你的人生补丁美文摘抄

4.孩子,你的努力,讲给孩子的话

5.我不是你的配角美文

6.心情日记《那不是你的爱》

7.你赚的钱不是你的美文

8.小鸟,这儿不是你的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