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和下西洋与长乐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1-08-31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长乐的关系论文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从公元 1405 年至1433 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其光辉历史世界瞩目。郑和舟师由南京太仓出发,后到达福建长乐伺风开洋。为何郑和选择长乐做为为伺风开洋起点?他在长乐留下了多少史迹?对长乐的经济文化等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对此做简述。

  一、选择太平港做为伺风开洋的良港

  太平港原名马江(今长乐市境内),因郑和舟师驻泊于此,遂改名太平港。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背负首石……前有巍峨雄伟浮峰山作为屏障。”此外港口水面广阔,可同时停泊数百艘船只,是天然避风港。但中国的良港众多,为何郑和偏偏钟情于长乐呢?

  (一)自太平港出发航线便利。明茅元仪编的《武备志》中记载了 20 页郑和航海图、109 针路航线和 4 幅过洋牵星图,并包含了 500 个地名。从郑和航海图中可了解到自南京太仓到太平港的航线有 27 条;自长乐五虎门到亚非国家的航线有 29 条;自海外各国返回太平港五虎门航线有 31 条;自五虎门返回太仓的有22 条,合计 109 条,由此可见航路的通畅。郑和舟师由长乐太平港开洋,途经占城、暹罗、满剌加,最后到达印度,是前三次出洋的基本路线图。其中占城是第一个到达的国家,跟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所著的《星槎胜览》记载“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从太平港出发 10 天就到越南(占城即今越南),可见由太平港出发到亚非国家之出航便利。

  (二)太平港具指挥优势。明洪武元年,福州府辖连江、长乐、古田等 13 个县,在这 13 个福州府管辖的县中,长乐距福州只有三四十公里,《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通福州大桥一潮可至”。同时长乐经济文化繁荣,物产丰富,人员的调遣,物资的调拨都显得十分便利,易于号令,统筹,占据指挥优势。

  (三)福建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明初造船业十分发达,福建一直是中国的海船制造中心,福州设有五虎门船厂,它是生产防倭船只的专业厂,所造的“大福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能容百人,底尖上阔……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郑和七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大部分就是“福船”,福州发达的造船业为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提供了多方面的物质支持。

  提起郑和下西洋不得不说起《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现保存于长乐郑和史迹馆,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长乐驻泊时所刻。郑和碑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七次抵达长乐的时间、驻泊在太平港的时间,出洋的时间,及出使西洋所经历的事件等,其中一句“累驻于斯,伺风开洋” 证明了长乐是郑和舟师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二、郑和舟师在长乐的遗迹

  郑和下西洋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在长乐,仍可以感受到郑和留下的痕迹。

  天妃行宫。天妃宫座落于长乐南山,是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妈祖的保佑所建立的。《长乐县志》记载其“制甚壮丽”,天妃碑记载其“既严且整”。

  三峰塔。三峰塔己屹立千年,它是黑暗中的明灯,郑和船队依靠他来辨别方向,同时它是郑和检阅停泊在太平港庞大船队的瞭望塔,1413 年,郑和命人重修古塔,工程竣工的时候郑和题名“三峰塔寺”。

  郑和史迹陈列馆。郑和史迹陈列馆里保存有“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钟”,仿佛让人觉得郑和舟师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场景还近在眼前。天妃碑的碑文是郑和的亲笔手迹。郑和钟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令人为长乐三清宝殿的钟鼓楼发心铸造的。“天妃碑” 和“郑和钟”,都是郑和留在长乐的珍贵文物。其中“天妃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它弥补了先前史书记载的不足,是祖先开辟海上丝瓷之路的历史见证。

  三清宝殿。三清宝殿位于长乐南山天妃宫的左面,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长乐驻泊时率领船队施财修建而成,为郑和舟师祝圣之所。

  天妃宫,三峰塔,三清宝殿同处于长乐南山,联成一片,毓秀的南山成了郑和的活动中心,天妃灵应之记碑形容其“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

  三、郑和下西洋对长乐经济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的发展。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驻泊于长乐太平港,船队在此补给出洋所需衣食生活用品等,回程时将各国进贡的物品带回国,并在长乐一带交易,因此促进了长乐商业贸易的发展。《长乐县志》记载“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即是反映当年长乐街市繁荣的商业贸易。

  (二)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郑和舟师驻泊太平港出洋前在当地招募水手,海员,为了提高文化技术水平,郑和带领船队和姚广孝(长乐人,帝师及太子太孙的'辅导师)一起重修了朱熹讲学过的“龙峰书院”(今长乐潭头镇境内),并请来马欢、费信等名士为海员传授西洋地理知识。在郑和影响下,明代长乐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一家家书院成立起来,培养出了状元马驿,李骐,榜眼陈全中,及众多的进士,《长乐县志》所记载的“十洋成市状元来”就是对长乐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船员中有不少长乐人,他们跟随郑和下西洋后成为了优秀的航海人才,有些人出洋后就在海外定居下来,所以长乐洋屿,潭头等郑和舟师经常活跃的村子现在是长乐著名的侨乡,明永乐年间是长乐历史上文化发展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而且对长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长乐人民的生活因为郑和发生了改变,如今长乐被称为进士之乡,华侨之乡,海员之乡,书画之乡都与郑和下西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600 年过去了,长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撇下郑和在长乐的活动遗址和所留下的史物史料,就漫步长乐街头,随处可见的郑和路,郑和公园,郑和小区,郑和桥等这些以郑和名字命名的现代建筑,都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长乐人民还一直在敬仰、怀念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