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时间:2021-08-31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导语:《我们仨》一本悲情却又温情的爱恋之书,下面给大家分享我们仨的读后感受,供大家参考。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1

  全书以倒叙的方式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般,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失散了"是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追忆钱钟书先生住院期间而爱女钱媛又患骨癌不久于人世。从年轻到年老,从颠沛跋涉到相助相守,恍惚回来的时候,发现女儿和先生都不在了,迟暮之年,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不觉为他们的不幸而顿觉心恸。

  三毛曾有一篇文章,叫做《不死鸟》,描述了关于死亡的问题,最后,三毛的答案是:"我要做不死鸟,守住我的家,我的爱人。"而几年后的现实是,荷西溺水而亡,然后是她,用一双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个古老的传说中,不死鸟,浴火重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然而,这只是传说,世上没有不死鸟,再坚硬的牙齿也会脱落,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褶皱,再亲密的人,也会一一离我们而去,漫漫的归途只有寂寞地独自走完。然而,虽然人间没有永恒,没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但因为曾经拥有过甜蜜的回忆,虽然短暂,却依然欣慰。杨绛先生说她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她有他们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实写几十年来家人共度过的风风雨雨,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惊世语言,即便提到那十年浩劫,语气仍是波澜不惊。然而,却让阅读这份怀念的我们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相互扶持老来相互依偎以及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让我们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即严谨又有乐趣。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追问:什么是家?冰心先生晚年的一篇笔记这样记录着,晚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做着一个梦,她梦到自己回到了儿时的模样,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家里,那个家,不是当时北京地寓所,不是她游学欧美的洋房,而是多少年前,她决然走出的,那个儿时的老屋,那里有她的父亲,有她的母亲,有古老的阁楼和满院的燕知草。真正的家,也许无关破败,无关萧条,只要有父亲,有母亲,有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家,杨绛先生说:悲苦可以任情啼哭,还有钟书先生百般劝慰,那时她是幸福的。只要有亲人在,有家在,再大的苦痛也依然承担。

  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杨绛先生那样,珍藏起最美好的,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追逐那高贵的幸福,愿这幸福降临你,降临我,降临我们!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2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1935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 起,一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 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 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在 “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 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 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 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 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 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 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 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 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 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 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 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 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 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 细碎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就读一读《我们仨》吧。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相关文章:

1.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2.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3.《我们仨》杨绛读书笔记

4.杨绛 我们仨读后感

5.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6.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7.杨绛的我们仨经典语录

8.精选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