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察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课堂观察是指教育工作者站在专业的角度,结合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直觉和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地观察课堂,包括学生的活动状态、思维状态、参与状态等信息。 课堂观察是为了下一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意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观察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察学生的活动状态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课堂还是经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如果教师仍然采取“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只会进一步降低偏科学生的学习动力,难以提高整体的学生学习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在教学中随时观察学生的活动状态,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主,不能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在学生已经掌握“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已学知识轻松地写出:( a +b)2= a2+ b2+ 2ab,( a + b)3= a3+ 3a2b + 3ab2+ b3。 教师可以提问: 同学们,能尝试写出( a +b)n,( n∈N+) 的展开式吗? 在这种情景下,学生都非常有兴趣去尝试,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出来。 此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状态,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并动手尝试; 一部分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展开式的规律; 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问题有心无力,无从下手,比较困惑。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关注绝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兼顾边缘化的学生,在讲解时多留意他们的神情,判断他们是否掌握,并在课下多加指导和帮助。
二、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
高中数学更加强调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要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思维状态主要表现在: 是否积极思考问题; 所提出的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是否具有发散性; 等等。 教师从这些方面来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并进行恰当引导,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奋度,把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到最佳。
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 x + a+ 2)4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给予适当的引导。 刚开始时,学生普遍没有思路,教师可以提示: 结合二项式定理对原式进行分析。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发现这道题是三项式不能直接用二项式定理。 然后学生中有细声讨论的,有埋头苦算的,也有一脸茫然的。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蠢蠢欲动,想回答但又缺乏底气,不够自信。 这些都是学生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表现。 教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 我们能否将原式转换为二项式来计算呢? 此时,有几位学生终于敢举手回答,并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只有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才能及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
三、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由于学生的性格方面和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要调动起整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需要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根据学生的参与状态,对个别学生调整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状态主要包括: 学生的情绪是否高涨; 学生是否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集体讨论等表现,这些都需要教师细心留意观察。
例如,在讲“椭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到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其中两个学生固定绳子的两端,另一个学生用绳子绕着粉笔,在黑板上画图。 学生会发现画出的是椭圆,但在某种情况下会画出直线。 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台下学生的参与状态,大部分学生都看着台上同学的演示,但会有个别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对此,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演示教学改为分组实验,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接着探究刚刚发现的问题,找出画出直线和画出椭圆的条件,以此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度。
总之,观察法是每位高中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观察法,能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相对应的调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于观察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