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分析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现状,提出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方式,完善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途径

  运动训练课程属于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运行训练课程体系要具有多元化与多样化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就目前而言,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改革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现状

  1.1课程内容脱离于市场。现阶段,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并脱离于市场,使得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符合市场环境要求,进而不利于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发展。在社会环境下,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势头,俱乐部教练、经纪人等相关体育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提高,而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落后于社会实践与市场发展。为此,学校着重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使其满足市场要求,实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改革。1.2竞技体制的缺失。我国竞技体育由体委领导,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竞技体育也始终作为从属地位,在运动员招生管理中,由于竞技体制的缺失,使得运动员训练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相关法规标准不准确,造成运动员培养机制的欠缺,进而给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形成极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国际型竞技人才的'培养。1.3学生自我管理不足。在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极高的自我管理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之外,还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维持运动训练的最佳状态,进而实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就现阶段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而言,行为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整体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生源质量问题,二是教师纪律性与人生观引导不足导致,进而不利于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发展。

  2.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策略

  2.1结合市场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在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经济育人模式,做好市场调研,明确体育市场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分析研究后制定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结合就业市场调整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内容,拉近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内容和市场发展现状的贴合性,发挥出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作用,使得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同时,为了提高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质量,学校要从教练员综合素质入手,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教练员培训工作,提高教练员理论能力与实践指导能力,设置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待遇水平,进而实现教练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完善竞技制度,培养专业人才。在进行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教练要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机制,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招生制度以及训练机制,补充相关法规标准,形成系统化运动训练体系,进而保证竞技人才培养效率,达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同时,在开展大学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要从理论教学和运动训练两方面入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制定理论、实践双重任务,结合大学生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结合教学制度和学情,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形成系统化文化课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达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2.3加强思想教育,促进自我管理。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优化,在进行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要从学生训练能力和个性特点入手,丰富课程设计结构和设计方式,提高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出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兴趣,并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持续集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练要学会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知识上深入浅出,方式上多鼓励、多表扬,避免对学生过分压制,防止学生对运动训练形成厌恶情绪,不利于综合训练能力的提升。在生源质量方面,要提高招生门槛,结合学校人才培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保证生源质量,进而促进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内容

  3.1自主选修课程模式。自主选修课程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培养核心,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能力条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自主选修课程模式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以学生为核心,结合自身兴趣与需求选择运动训练项目,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学校结合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设置选修课程,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并采用三自主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训练项目以及训练时间,打破传统课程设置方式对学生的压制,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达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教育目的。对此,在课程项目方面,学校大一设置常见的运动训练项目,即为田径、排球、篮球、游泳等,打好运动基础,为以后的运动训练做好准备;大二开设特色项目或是新兴体育项目,即为太极、散打、街舞、保龄球、攀岩、漂流等项目;大三、大四则对以上内容自主选择,并设置高兴趣运行训练项目,构建多元化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运动训练需求。在课程内容方面,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设为1:4,理论课程占20%,帮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预防运动训练损伤,进而保证学生身心发展;实践课程占80%,以运动技能为主,专项教练进行辅助指导,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

  3.2学分制课程模式。学分制课程模式在选课的基础上,将学分作为计算单位量化学习成果,通过学分累积的方式衡量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成绩,将选课、学分、平均学分融合在一起,形成评价指标,落实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发展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我选课和自我管理,拓展学生学习时间的自由程度,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形成一生一表的模式,提高成绩查询的便利性。在课程构建中,依据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将运动训练课程分为学分组成、学习内容、时间以及平均方式,量化各个课程指标,进而构建系统化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行初期将必修课程时间设置为2年,随着学分制课程应用和发展,在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渐提高后,将必修课程时间设置为1年,其余3年应用选修方式,潜移默化取替体育运动训练的强制性,进而实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改革。

  3.3俱乐部模式。俱乐部模式从本质上是对自主选修模式、学分制模式的补充和辅助,为了取替运动训练的强制性,在以上课程模式成熟发展后,逐渐应用俱乐部模式,这是我国大学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俱乐部模式对大学体育教学硬件条件较高,在自主选修模式和学分制模式应用发展中,学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也为俱乐部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条件基础。在教练员自身素质方面,从引进、培训两方面入手,制定优胜略汰机制,完善进修培训方式,促进教练员的自我完善和自身建设,提高教练员综合素养。在会员活动方面,新入会员办理俱乐部证,凭证参加活动,遵循相关制度,限制会员参加活动次数,会员作为俱乐部主体,受管理权力,并参与到专题讲座中,综合理论和实践,提高运动训练综合质量水平。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改革的研究,得出:4.1现阶段,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内容、课程管理以及学生自身管理方面的问题,限制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发展。4.2结合现状分析,提出调整课程内容、完善竞技制度、促进自我管理等措施,改变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明确改革思路,保证稳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周弘.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7.

  [3]丁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1:94-97.

  [4]黄晰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7,17:16-18.

  [5]于晓东.论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及其对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03:75-77.

【大学体育运动训练的论文】相关文章:

1.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差异试议论文

2.运动训练中信息技术论文

3.大学体育毕业论文

4.大学运动训练试题及答案

5.如何打破目前体育运动训练僵化的模式论文

6.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探究论文

7.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8.大学体育系毕业论文